前言:
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有多達三千六百餘件造像題記,這些石像(佛像)及題記,據考證約出自北魏時期,石碑上的書法具有某種文藝美學特色,但又稍有不同。清人黃易最早在龍門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四品」,即《始平公造像記》(又稱比丘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又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又稱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是北魏時期的書法藝術瑰寶。
後人又將龍門石窟現存較完整的石碑全數拓下,成為「龍門二十品」,並將此種風格書法專名為「魏碑體」,反映北魏書法藝術的風格,為北魏書法的代表作。(上述歸結自網路資料,圖片取自網路。)
以下以「龍門四品」為例,分別簡介其筆法、美學風格等特色。
《始平公造像記》
- 筆法
起筆以側勢切入之方式揮毫而就,收筆斬釘截鐵,同取方勢,意如絕岸。結體上進而採取「斜畫緊結」之勢,內收外放,上緊下松。具體縱觀每個字大多以中上部為重心,重心緊收,進而字體下部遇有橫畫或撇捺的用筆時多展現異常舒展大方,與上部的緊結形成鮮明對比。
其筆法方挺峻利,斬釘截鐵。康有為稱「龍門二十品」為「方筆之極軌」,點畫棱角分明, 而撇、捺、鉤、挑的出鋒,又使其點畫鋒芒外顯。此碑的橫、豎粗細變化不大,少有誇張之筆,且粗壯有力。點畫之間排列緊密,有「密不透風」之感。點畫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縈帶、呼應、承接等關係,給人一種雄強之氣。點畫形態和諧統一並注重變化多姿運筆上,筆方意圓,筆毫盡力鋪開,以豐腴沉猛線條為特色。
- 美學風格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太和二十二年(495)九月刻。使用正書,陽刻,共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此碑慣書用寫大字之勢寫小字,拓的極開,每字團的極密,處處給人一種見縫插針之感,筆劃逾多逾有緊實之氣,用筆之精細越能體現出來。放者頗具神韻,收者筆力內藏,正者氣宇軒昂,敧者姿態萬千。一反南朝靡弱,研美書風,開創了北碑方筆之典型。
《始平公造像記》傳承了漢魏以來多數書法作品所具有的質樸雄強之風,更加強烈地表現出北魏鮮卑民族威武強悍的時代精神和游牧生活的豪放性格,不為前人成規所束縛,得天然之美,變化多端,厚重古雅,美不勝收。
《魏靈藏造像記》
- 筆法
起筆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直畫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上揚。筆劃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通篇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 美學風格
《魏靈藏造像記》爲魏碑中方筆露鋒的典型代表,筆畫鋒穎外露,角棱若刀,結體扁方緊密,均衡聚中,點畫厚重飽滿,與《始平公造像記》如出一轍,表現了魏碑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風格。顯得雄峻非凡,端莊雋潔,風格亦與《楊大眼造像記》接近。對研究北魏的社會時尚、佛教文化、文字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孫秋生造像記》
- 筆法
筆幽粗獷,但粗而不臃腫,主要是起、收、折、頓處的方筆處理沖淡了這種粗肥的結果,給人一種氣勢恢宏、鋼澆鐵鑄之態。點的筆法呈不等邊三角形,棱角畢現,錚錚鐵骨,但又變化多姿,或仰或俯不一而就。橫畫直挺硬朗,筆重頓,切鋒右上行,造成整個字呈飛動之勢。豎畫多懸針,尖利挺拔。短撇呈三角形,與點相近,長撇多誇張碩大,力量感很強。折畫更有特點,一反魏碑內圓外方的特點,夾雜內外皆圓的筆法,增添了線條的遒勁圓融之美。捺畫多直率,捺腳犀利頎長,狀如月切。
- 美學風格
《孫秋生造像記》與《始平公造像記》風格接近,是當時流行的字體,只是一陰刻,一陽刻而已。書風沉著勁重,用筆方整遒勁,僕厚古拙,峭拔勁挺;力量外拓;章法處理上行列也較為整齊,顯得縱有行而橫有列,雖字字獨立,但並無刻板之感。
《楊大眼造像記》
- 風格
《楊大眼造像記》書風與《始平公造像記》極為相似,用筆方峻,結體中斂而外張。中宮緊收,四面輻射;點畫輕重對比明顯,形成塊面元素;而用筆特點,則圭角盡露,沉厚恣肆,即所謂「方筆之極軌」。其點畫特徵無疑受刀的影響,刀意顯著。 《楊大眼造像記》的橫畫與《魏靈藏造像記》的極為相似,除用筆方折外,提按亦明顯。 《楊大眼造像記》的直畫楷書筆法明顯,用筆方折,亦注重提按,故富有粗細變化。
- 美學風格
《楊大眼造像記》雖為「龍門二十品」之一,與其他碑體不同的地方是,此碑的書體在扁平的條件中,展現其茂密雄渾。 《楊大眼造像記》運筆結體與「始平公造像記」相似,均用方筆,茂密雄強,整齊劃一,字勢多左傾,嚴謹而又不呆板。此碑字形大小變化分明,點畫線條粗細對比,都給人以書寫鐫刻上的節奏美與變化美。其用筆堅實厚重,起收筆的棱角又是峻健有力,氣勢雄強,收放自如,好似隨意而為,卻又嚴謹縝密。
- 評價
「龍門二十品」在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國書法藝術演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的產物。《楊大眼造像記》亦然,它同樣印證了北魏書法藝術獨特的風格,繼承了漢魏書法,向唐宋書體演進,富有法體謹嚴、筆姿厚重、沉穩剛毅、穩健挺拔等特點。
碑中書體有著魏碑字型的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保留了隸書的遺風,又摻雜了楷書的新元素,且由民間發展而成,而非經過文人主導,因此魏碑的字體在嚴謹與舒放間取得一個絕美的平衡,且隱含豪邁的風格在其中。然而,雖為「龍門二十品」之一,《楊大眼造像記》與其他碑體不同的地方是,此碑的書體在扁平的條件中,展現其茂密雄渾。
本文論者:方塊酥(小漾),參考或引用者請標明本站出處,感謝配合!
原來,魏碑體就是源於北魏時期的石窟內神佛造像的石碑,這些石碑只是說明誰參與了合資造像工作,並在碑上留名,所以很多碑文常常有相同的字句;至於是何人刊刻具體的碑記,則未必有明確的署名,但可以知道的事,這種書法風格,便是當時(北魏時期乃至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書寫方式。所謂「邑子像」,即集資數種不同社會階層的合邑造像之意。
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交流討論,您的留言是本站更新文章的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