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
一、生平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稱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褚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他書法的結構、間架的骨力,明顯受歐體的影響。《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頌他為「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張懷瓘《書斷》讚褚遂良書云︰『祖述右軍,其書甚得媚趣,若瑤台青瑣,育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增華綽約。』米芾在《續書評》中也云︰「遂良書多法,或學鐘公之體, 而古雅絕俗;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餘。至於章、草之間,婉美華麗,皆妙品之尤者也。」
傳世的墨跡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他還臨摹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二、作品
《雁塔聖教序》楷中帶行,較為流暢,其結體略顯寬疏方闊,運筆時動作繁複變化多端,動感特別強烈,不僅轉折、提鉤處時時可見停駐按壓的動作,橫畫的部分也有弧線高低起伏的變化。整體書風繁複多樣,清代書評家評此為美麗女子,風姿綽約。此碑為褚遂良代表作,用筆清瘦勁健,方圓向背,剛柔相濟,一筆三過,曲中求直,又間以隸書筆意,富有節奏美。結體則疏朗舒展而中宮緊密,奇正相變,俯仰顧盼,風姿綽約而又溫雅自然。秦文錦曾評日︰『褚登善書如羅綺嬋娟,神態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絲,萬文韶能將轉折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名碑之冠。』
《孟法師碑》此碑書體合歐(陽詢)、虞(世南)為一體,既汲取了歐書剛健險勁的運筆,又融和著虞書典雅寬舒的結體,字形顯得更為方正端麗,行筆之際增加了頓挫起伏的變化,有些字並參入隸書的體勢,具有六朝碑刻古雅凝重的意韻,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
《倪寬贊》傳為褚遂良書。宋趙孟堅謂︰「容夷婉暢,是河南晚年書。」此帖用筆,與褚遂良的《孟法師碑》不同,最明顯的是帶有隸法的用筆特征,尤其是有的橫畫收筆,向上拋出,化隸法而入楷體,別開生面。方圓並用,自然容與,問或參以草意,顧盼有情,剛健婀娜,有鐘王之遺意,也有歐陽詢的氣息,是學習臨摹的優秀範本。
三、用筆特徵:楷書存隸意
褚遂良書跡存有隸意,歷代書論輒言及之,如宋蘇東坡:「褚河南書清遠蕭散,微雜隸體。」 宋米有仁:「褚書在唐賢諸名世士書中為秀穎,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隸法,自成一家。」
- 起筆,收筆存隸意
《中國書法簡史》云:「褚遂良楷書的特點是俊逸:筆化瘦而意實力足,行筆多取弧勢,起、逆筆處隸意可辨,結構行書氣緊,在欹側中呼應生姿,活潑而不輕佻,字形較方,總地給人以清俊飄逸的印象。」隸書基本筆法乃「逆入平出」,褚書以逆筆起最得勢,顯得分外活潑生姿。
- 橫畫取弧勢,略似隸法之波畫
褚書《聖教序》之「真」、「其」之長橫畫即取弧勢,且筆畫兩邊重,中間輕,與《乙瑛碑》之「平」、「高」之波畫,幾無兩樣,褚書存有隸意,其跡明矣!
- 褚書之結構輒取背勢,存隸法左右相背之勢
由篆籀之相向成文,便而為隸分知背戾分勢,其結體之特色,即取背勢而向左右舒展,褚書之結體即具背勢之特色,如《聖教序》之「乘」、「是」,「乘、之上橫畫向上微翹,下長橫畫取弧勢,中間拱起,與上橫畫洽取上下相背之勢,且下橫畫特長,有向左右舒展之勢。「是」字上部之「日」,左右兩直畫略取左右之背勢,撇收筆略往左上回收,捺筆特長,此處之撇納,頗似隸之波磔,曲背勢而向左舒展。
四、美學結構
總結褚書風格,贊者謂其古雅絕俗,秀逸不群,清遠消散,婉美華麗。但實質來說,其筆劃之沈著,筆力之遒勁,外看疏瘦,內歛豐腴,善用法度,疏不出遠,密不至近,表現婉約靈勁風神。
五、對後世書家影響
其書體獨樹一格之書風,不失後代書家之崇敬。如宋代四大家蘇、黃、米、蔡,無不自褚書中吸飲豐沛,元、明代趙松雪對褚書枯樹賦贊譽有加,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受褚書影響極深,及至遜清民國,諸多書家莫不對褚書之啟導既深且遠。
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交流討論,您的留言是本站更新文章的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