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商人婦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反而在南洋另娶新妾。十年後,當惜官千里迢迢隻身尋夫,他不僅沒有悔悟之心,冷落惜官,反而還和新妻合謀,哄騙惜官,將她賣給印度商人阿戶耶做六妾。

  從此惜官再從新加坡流落至印度,只好忍辱生活,與阿戶耶雖無夫妻之情,卻為他生了個兒子。丈夫的薄情寡義,讓惜官承受種種不幸,再嫁給阿戶耶之後,既不幸福,其他的妻妾大多也對她沒有好臉色看,欺負、戲弄之餘還在阿戶耶面前搬弄是非。在印度丈夫阿戶耶過世之後,惜官原以為馬上就會海闊天空,終於能重獲自由生活,不料其他妻妾蛇蠍心腸,顧忌他們母子將分到財產,以惡劣的手段窘迫,她不堪其他妻妾的虐待,靠著隔壁婆羅門婦女接濟,帶著積蓄與兒子逃出家園。

  原欲投奔婦女姐姐的惜官,在車站凝視著啟明星冥想,想來自己被變賣不能全歸在丈夫蔭哥身上,想必蔭哥是受了番婆迷惑,事已至此,自己也要付一部份責任。定神思慮後,玉官決定不再依賴他人,開始在印度獨立生活。啟明星在他人是一顆擅於迷惑男子的女子所幻化成的星;但在惜官心中,啟明星卻是最殷勤的警醒者。

  之後,惜官受到基督徒鄰居的幫忙與鼓勵,進入婦女學校念書,幾年後學問長進,從前的見地都變了,甚至在鄰近的村裡當教習。然而,惜官仍想知道當初賣掉她的人究竟是不是她丈夫,因為她始終相信丈夫終將會悔悟,所以再度踏上的尋夫的旅程。讓她意外的是,丈夫早已因變賣她一事而被當地華人所不齒,最後家道中落、下落不明。惜官在歷盡前半生一切困苦、苦難後,換來的依然是未知與一場空。但她反而有感而發:「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甚麼苦樂底分別。……久別、被賣、逃亡等事情都有快樂在內。(頁31)」


參、重要人物分析
一、惜官(商人婦、利亞)
  出身農村,學識、見地均不高,屬於民國初年中國的底層婦女。對於愛情堅貞不渝,願為丈夫付出一切、凡事順從,吃了虧也不在乎,全心全意地愛著。她苦等丈夫十年,且隻身一人兩度千里尋夫,在當時民智未開、婦女位階尚未提升的年代,一位婦人能遠渡重洋、跨越世界版圖,實屬大膽無懼的舉動。
  • 他回家的時候雖然少,但我們底感情決不因為這樣就生疏。我和他過了三四年的日子,從不曾拌過嘴,或鬧過什麼意見。(頁16-17)
  • 他要到新加坡去的時候,我為他摒擋一切應用的東西,又拿了一對玉手鐲教他到廈門兌來做盤費。他要趁早潮出廈門,所以我們別離的前一夕足足說了一夜的話。第二天早晨,我送他上小船,獨自一人走回來,心裡非常煩悶,就伏在案上,想著到南洋去的男子多半不想家,不知道他會這樣不會。……我注目直送到榕蔭盡處,瞧他下了長堤,才把小門關上。(頁17-18)
  • 那時節,我心裡底喜歡,簡直在這輩子裡頭不曾再遇見。我請人帶我到丹讓巴葛義和誠去。那時我心裡底喜歡更不能用言語來形容。我瞧店裡底買賣很熱鬧,我丈夫這十年間的發達,不用我估量,也就羅列在眼前了。(頁18)
  • 是嫌我年長色衰呢,我覺得比那馬來婦人還俊得多;是嫌我德行不好呢,我嫁他那麼多年,事事承順他,從不曾做過越出範圍的事。蔭哥給我這個悶葫蘆,到現在我還猜不透。(頁20)
  • 現在我要到新加坡找我丈夫去,因為我要知道賣我的到底是誰。我很相信蔭哥必不忍做這事,縱然是他出的主意,終有一天會悔悟過來。(頁29)

  然而,「有時候她又個性善良的近乎軟弱愚昧,在不幸的命運屢屢打擊下,始終不能萌生自覺的反抗意識,她信賴命運遠勝過信賴自己」(路文彬,2012)。雖無信仰,卻對自己的信念很虔誠,相信命定,擁有獨特的超然處事的人生觀,卻不一定屬哪個宗教或教派,她始終相信「人生本無一切苦樂的分別」,黑暗過後終將會有光明之時。
  • 久而久之,我底激烈的情緒過了,不但不願死,而且要留著這條命往前瞧瞧我底命運到底是怎樣的。(頁22)
  • 她常對我說:「你底命運會那麼蹇澀,都是阿拉給你注定的。你不必想家太甚,日後或者有大快樂臨到你身上,叫你享受不盡。」這種定命的安慰,在那時節很可以教我底精神活潑一點。(頁23)
  • 「在諸星之中,我最先出來,……;我是夜界最光明的星。你可以當我做你心裡底殷勤的警醒者。」我朝著它,心花怒開,也形容不出我心裡底感謝。此後我一見著它,就有一番特別的感觸。(頁28)
  • 「先生啊,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的分別: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頁31)

  惜官從一位不識字的農婦,透過學校教育而成了她人的教習,也見證了二十世紀初亞洲許多較為落後的國家逐漸提升的新式教育與婦女權利。
  • 她又教我念孟加里文和亞刺伯文。我想起自己因為不能寫信的緣故,致使蔭哥有所藉口,現在才到這樣的地步,所以願意在這舉目無親的時候用功學習些少文字。(頁23)
  • 我從阿噶利馬念了一年,居然會寫字了!她告訴我他們教裡有一本天書,本不輕易給女人看的,但她以後必要拿那本書來教我。(頁23)
  • 我在校裡沒有分心的事,所以成績甚佳。這六七年的工夫,不但學問長進,連從前所有的見地都改變了。我畢業後直到如今就在貞葛布德附近一個村裡當教習。(頁29)

二、林蔭喬、頭家娘(新妾)
  兩人為這部小說中的主要反派角色。林蔭喬原先在廣東角尾開糖舖,與惜官夫婦倆相依為命,是典型中國中下層階級的人物,收入雖不算豐,倒也活得踏實。無奈一賭成癮,連店裡的生財傢伙也一同賠了去,在家鄉的信用蕩然無存,無人願意借他資本,只能靠著妻子幫忙,到南洋謀生。沒想到,到了新加坡開雜貨店後飛黃騰達,搖身一變,成了「頭家」的資本家階級,住的也是半唐半洋的新式華麗樓房。有了錢,便棄家鄉糟糠妻不顧,另結新歡。
  • 這幾天那裡賭局,有些朋友招我同玩,我起先贏了許多,但是後來都輸得精光,甚至連店裡底生財傢伙,也輸給人了。……我實在後悔,實在對你不住。(頁17)
  • 我瞧他比十年前胖了許多,肚子也大起來了。他口裡含著一枝雪茄,手裡扶著一根象牙杖,下了車,踏進門來,把帽子掛在架上。(頁19)
  • 我丈夫回頭問我說:「惜官,你要來的時候,為什麼不預先通知一聲?是誰叫你來的?」我以為他見我以後,必定要對我說些溫存的話,哪裡想到反把我詰問起來!……我丈夫說:「嚇!你自己倒會出主意。」他說完,就橫橫地走進屋裡。(頁20)

  頭家娘是林蔭喬到新加坡發達後,新娶的馬來婦人。膚色黑、全身穿金戴銀,喝咖啡、吸煙、嚼檳榔,或許是南洋與中國人的生活、文化上的差異,又或者是女人之間的嫉妒,在惜官看來,頭家娘「醜陋不堪」。在此,筆者個人認為,作者有意稍稍藉著頭家娘在惜官眼中的醜陋形象,與之後其與蔭哥合謀賣掉惜官之醜惡行為遙相呼應。此外,頭家娘在小說中還有「雙面人」的形象,為了保護自身的婚姻和愛情,她可以表面上殷勤大度,卻趁著惜官打消猜疑的心思、完全卸下心防之際,重重的捅了惜官一刀,將之人口販賣,從此改變惜官的一生,令人髮指。
  • 那所謂頭家娘的,是一個馬來婦人,她出來,只向我略略點了一個頭。她底模樣,據我看來很不恭敬,但是南洋底規矩我不懂得,只得陪她一禮。她頭上戴的金剛鑽和珠子,身上綴的寶石、金、銀,襯著那副黑臉孔,越顯出醜陋不堪。(頁19)
  • 她對我說了幾句套話,又叫人遞一杯咖啡給我,自己在一邊吸煙、嚼檳榔,不大和我攀談。(頁19)
  • 那馬來婦人倒是很殷勤,……。她這種甘美的語言,叫我把從前猜疑她的心思完全打銷。(頁20)
  • 但過了許久的工夫,她們只是不回來,我心急起來,就向在座的女人說:「和我來的那位婦人往哪裡去?」她們雖能會意,然而所回答的話,我一句也懂不得。……那男子走到我跟前說:「喂,你已是我的人啦。我用錢買你。你住這裡好。」他說的雖是唐話,但語格和腔調全是不對的。我聽他說把我買過來,不由得慟哭起來。(頁21-22)

三、阿噶利馬、哈那、以利沙伯
  此三人為信仰各宗教的代表,且皆是在惜官最無助的時刻伸出援手的人,這三人,可以說就是惜官生命中的三顆「啟明星」。阿噶利馬是阿戶耶家的第三妻,一家人都是虔誠的回教徒。惜官身處在六位妻妾的勾心鬥角中,唯有阿噶利馬願意真心的幫助她,教她識字、打扮,並陪她談心。阿噶利馬某部分思想與惜官極為相像,皆相信命運中的蹇澀、苦痛皆為冥冥中註定,只是在此概念加上回教的教義,堅信阿拉最終會賜予苦痛者平安。諷刺的是,阿噶利馬最後卻是因違背禮教──被阿戶耶發現私下周濟婆羅門寡婦哈那,而不得善終。筆者認為,惜官的善良,動搖了阿噶利馬,超脫宗教,轉而以另一種形式的信仰存在。
  • 阿噶利馬是阿戶耶第三妻底名字,就是我被賣時張羅筵席的那個主婦。她很愛我,常勸我用「撒馬」來塗眼眶,用指甲花來塗指甲和手心。(頁22-23)
  • 我從阿噶利馬唸了一年,居然會寫字了!她告訴我他們教裡有一本天書,本不輕易給女人看的,但她以後必要拿那本書來教我。(頁23)
  • 她常對我說:「你底命運會那麼蹇澀,都是阿拉給你注定的。你不必想家太甚,日後或者有大快樂臨到你身上,叫你享受不盡。」這種定命的安慰,在那時節很可以教我底精神活潑一點。(頁23)
  • 阿噶利馬起先瞧見我周濟那寡婦,很不以為然。我屢次對她說明,在唐山不論什麼人都可以受人家的周濟,從不分什麼教門。她受我的感化,後來對於那寡婦也就發出哀憐的同情。(頁24)

  哈那則是印度教(或婆羅門教)的代表。芳齡十八,自四歲就守寡,寡婦身分在印度,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不論信奉印度教或伊斯蘭教,均被視為「不潔」的象徵。母親則說哈那「前生罪孽深重」,故苦待她,所吃所穿都跟不上別人。只有惜官不理會那些迷信,持續偷偷救濟哈那,也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善的種子。日後當惜官受其她妻妾窘迫,就是哈那出主意幫助惜官逃出麻德拉斯,在當時人情澆薄的環境下,無論是惜官與阿噶利馬,或是惜官與哈那,彼此能夠幸運的相知相惜,實屬難得。然而,當惜官順利逃出,哈那卻可能要繼續無止盡的揹負寡婦的「罪孽」,長達一輩子,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 我們隔壁有一位十八歲的小寡婦名叫哈那,她四歲就守寡了。她母親苦待她倒罷了,還要說她前生的罪孽深重,非得叫她辛苦,來生就不能超脫。(頁24)
  • 有一天,阿噶利馬拿些銀子正從籬間遞給哈那,可巧被阿戶耶瞥見。他不聲不張,躡步到阿噶利馬後頭,給她一掌,順口罵說:「小母畜,賤生的母豬,你在這裡幹什麼?」他回到屋裡,氣得滿身哆嗦,指著阿噶利馬說:「誰教你把錢給那婆羅門婦人?豈不把你自己玷污了嗎?你不但玷污了自己,更是玷污我和清真聖典。『馬賽拉』(是阿拉禁止的意思)!快把你底『布卡』(面幕)放下來罷。」(頁24)

  以利沙伯是惜官逃到貞葛布德後的對門鄰居,全家既莊重又可親,是虔誠的基督徒,惜官常赴他們家的晚禱會。若說前兩段的阿噶利馬、哈那,是惜官受磨難中的救贖;則以利沙伯一家對於惜官,則是人生際遇的轉捩點。因為他們的引介與照顧,惜官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到婦女學校念書,從一位吳下阿蒙,後來有機會受教育,最後更從受教者躋身成為施教者,惜官無論是見識或者社會地位,都大幅的改變,倒吃甘蔗一般,奇蹟似的逆轉自己生無可戀的命運。由此可見,阿噶利馬、哈那、以利沙伯,三個不同宗教的女人,都是惜官生命中缺一不可的貴人。
  • 每到晚間,就有一種很莊重的歌聲送到我耳裡。……,後來我才曉得他們是基督徒。那女主人以利沙伯不久也和我認識,我也常去赴他們底晚禱會。我在貞葛布德最先認識的朋友就算他們那一家。(頁28)
  • 以利沙伯是一個很可親的女人,她勸我入學校唸書,且應許給我照顧孩子。我想偷閑度日也是沒有什麼出息,所以在第二年她就介紹我到麻德拉斯一個婦女學校唸書。每月回家一次瞧瞧我底的孩子,她為我照顧得很好,不必我擔憂。(頁28-29)

四、「我」
  來自廈門,由故事推測,「我」應是新時代青年中的知識份子階級,且社經地位應在中上,在船上有侍者服侍,且就連在船上都須「交辦事項」。「我」在故事之最頭與末尾,皆是第一人稱敘事口吻,擔任故事的引線與收尾角色,看似不重要,然而「我」與惜官兩人,本身即是一種矛盾的對比。惜官正好經歷中國、亞洲、甚至世界的動盪,從一位社會底層人物,經過離奇的遭遇,最終才成為村裡的小教習;「我」身處的時代晚惜官一輪,走過最初變革的混亂,西化、新式教育、生活習慣,社會發展步上軌道,比惜官所處的年代相對穩定進步許多。當生活順遂許多的「我」,聽著經過大風大浪惜官平淡地說起從前那些故事,就如同讀者看這篇小說一般,容易引起憐憫及同情,因此「我」也可說成是讀者心理的投射。小說最後,惜官的誠摯、善良依舊,然而當「我」受惜官囑託來到她從前的故鄉,老家早已和親人一同塵封在時間的洪流中,為此篇小說留下一個遺憾的結尾。
  • 我瞧她的情形,實在想不出什麼話可以勸她回鄉,只歎一聲說:「呀!你底命運實在苦!」……。所以你不必為我歎息,要把眼前的事情看開才好。……我只求你一樣,你到唐山時,若是有便,就請到我村裡通知我母親一聲。(頁31)
  • 船離碼頭的時候,她還站在岸上揮著手巾送我。那種誠摯的表情,教我永遠不能忘掉。我到家不上一月就上鴻漸去。那橄欖樹下底破屋滿被古籐封住,從門縫兒一望,隱約瞧見幾座朽腐的木主擱在桌上,哪裡還有一位良姆!(頁31)

肆、小說表現技巧、修辭(因篇幅關係,筆者在此皆只略舉)
  以映襯(烘托)、對比、象徵、譬喻、轉化、雙關等手法,隱約的顯出作者的宗教觀與女性觀,並結合許多中國、印度方言,使此篇小說充滿濃濃的地域色彩,生動且具象化地刻畫惜官之形象,彰顯惜官在苦難中仍堅定不渝、善良執著的人物性格。

一、譬喻
  • 他見我的淚流下來,忙替我擦掉,接著說:「哎!你從來不曾在我面前哭過,現在你向我掉淚,簡直像熔融的鐵珠一滴一滴地滴在我心坎兒上一樣。我的難受,實在比你更大。你且不必擔憂,我找些資本再做生意就是了。」(頁17)
  • 阿戶耶呢,他那副黝黑的臉,猬毛似的鬍子,我一見了就憎厭,巴不得他快離開我。(頁25)

二、中國與印度的方言、異域地名
  • 惜官(閩俗:長輩稱下輩或同輩的男女彼此相稱,常加『官』字在名字之後)(頁17)
  • 過番(閩人說到南洋為過番)、頭家(閩人稱店主為頭家)(頁17、19)
  • 他又把很好的「克爾塔」(回婦上衣)、「馬拉姆」(胸衣)和「埃撒」(褲)教我穿上。從此以後,我就變成一個回回婆子了。(頁22)
  • 他回到屋裡,氣得滿身哆嗦,指著阿噶利馬說:「誰教你把錢給那婆羅門婦人?豈不把你自己玷污了嗎?你不但玷污了自己,更是玷污我和清真聖典。『馬賽拉』(是阿拉禁止的意思)!快把你底『布卡』(面幕)放下來罷。」(頁24)

三、轉化(擬人)
  • 要知道凡光明的事物都不能迷惑人。在諸星之中,我最先出來,告訴你們黑暗快到了;我最後回去,為的是領你們緊接受著太陽的光亮;我是夜界最光明的星。你可以當我做你心裡底殷勤的警醒者。(頁28)

四、視覺摹寫:增加畫面感與空間感。
  • 我穿的是湖色布衣,和一條大紅縐裙,她一見了,不由得笑起來。我覺得自己滿身村氣,心裡也有一點慚愧。(頁20)
  • 馬車走了許久,穿過一叢椰林,才到那主人底門口。進門是一個很大的花園,我一面張望,一面隨著她到客廳去。那裡果然有很奇怪的筵席擺設著。(頁21)

五、映襯(烘托)
  例如:惜官心理暗自嫌棄「頭家娘」的黑臉孔,越是穿金戴銀,越顯得突兀而醜陋不堪。在此除了女人間爭風吃醋的嫉妒以外,也與後來「頭家娘」將惜官做人口販運的醜惡行為遙相呼應。

六、對比
(一)惜官的美好想像,對比林蔭喬變心的殘酷事實。
  • 我丈夫回頭問我說:「惜官,你要來的時候,為什麼不預先通知一聲?是誰叫你來的?」我以為他見我以後,必定要對我說些溫存的話,哪裡想到反把我詰問起來!(頁20)

(二)惜官思念家人,以為一切都沒有改變;對比「我」發現惜官的老家與親人皆已腐朽的人生無常。
  • 我只求你一樣,你到唐山時,若是有便,就請到我村裡通知我母親一聲。我母親算來已有七十多歲,她住在鴻漸,我底唐山親人只剩著她咧。她底門外有一棵很高的橄欖樹。你打聽良姆,人家就會告訴你。……。那橄欖樹下底破屋滿被古籐封住,從門縫兒一望,隱約瞧見幾座朽腐的木主擱在桌上,哪裡還有一位良姆!(頁31)

(三)惜官經歷悲苦的命運後,依然認為命運中的久別、被賣、逃亡等事都有快樂在內。
(四)頭家娘的假意殷勤,對比笑臉下的蛇蠍心腸。
  • 她這種甘美的語言,叫我把從前猜疑她的心思完全打銷。……。我聽他說把我買過來,不由得慟哭起來。(頁20-22)

七、象徵
  小說中,一開始「我」隨意拿起《西青散記》一書,該書是以女詞人賀雙卿所吟詞為主軸,串連一生才貌雙全卻遇人不淑的故事。此情節也暗暗的象徵惜官的一生,因遇人不淑而遭遇一連串的意外發展。

  而後,惜官最喜歡看的《天路歷程》和《魯賓遜漂流記》兩書,也有特殊意涵。《天路歷程》是一本基督教的書籍,描述基督徒背負著世界的重擔,從此踏上了艱難而勇敢的歷程,為自己、也為他人尋找救贖。此正與惜官的信念不謀而合,她也將她的一生視為一種「尋找救贖的過程」,看開那些教人感到痛苦的事情,才有勇氣繼續活下去,而此本基督教的書籍,似乎也反映了惜官在認識以利沙伯一家人後,宗教信仰的趨向。《魯賓遜漂流記》亦然,象徵惜官漂流無根的一生,從中國到新加坡,再被變賣到印度,如今,她又踏上返回新加坡的路途。此外,阿戶耶為惜官起名為「利亞」也是一個象徵,因惜官與聖經中的利亞有著極為相似的命運。

八、諧義雙關
  「啟明」二字,本就帶給人一種「啟發、光明」之感,而星體又有指引的作用,此處作者雙關之深意,可想而知。「啟明星」雖在回教徒看來是擅於迷惑男子的女人幻化而成的,但惜官一開始卻將它誤認是「車頭的探燈」,筆者認為,作者在此將「啟明星」賦予「指引、光明的目標」等意涵,後來惜官更把它當成「心裡最殷勤的警醒者」,可見在惜官沒有宗教傾向或觀念之時,「啟明星」就是她的信仰,如同黑夜中照亮茫茫大海的一座燈塔般,給人光明、希望、信念。

伍、小說主題
一、許地山主張之欣賞人生苦難的「苦難觀」
  許多研究者認為,許地山在此篇小說注入基督教的精神,個人於此則持保留意見。首先,小說中惜官相信冥冥中自有天命註定,是從開頭貫串到結尾的信念,與宗教關聯性實不甚大。若要追究宗教,惜官反倒應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如此說來,惜官這種苦中自有樂的命定思想,有一定程度上是受佛教文化薰陶。然雖如此,許地山藉惜官營造出「欣然接受人生磨難」的觀念,無疑成為本篇小說的亮點。

二、隱微批判國民劣根性的奴性性格
  小說中,惜官以「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過去、未來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樂」的徹悟,決心再次前往新加坡尋找前夫,欲知道當初賣她的人到底是丈夫還是「頭家娘」。等於又一次回到原點,整篇小說似乎不停地在「輪迴」。「人生本無苦樂」的這句話,看似豁達開明,卻也感慨惜官一生苦難的人生軌跡:別夫→尋夫→被賣→出逃→再尋夫。惜官是真的看開了嗎?如果看開了,為何又堅持想回新加坡尋找答案?許地山有意展現此種奴性性格,對愛情、對人生過於忠誠而不知變通,明知道會受傷,卻仍執意飛蛾撲火,就是一種自討苦吃的國民劣根性。

三、異域風格的宗教觀,彼此類同與牴觸之處
  本小說至少涉及四個宗教:中國大眾佛教信仰,以及印度的回教、印度教、基督教信仰。有趣的是,惜官順從命運、樂意接受生命所有磨難的觀念,順著故事的開展,在四個宗教的教義下,竟都說得過去且成立:佛教講命運;回教講命定、註定;印度教講今生要還前生的罪孽深重;基督教講救贖。然而,彼此也有牴觸之處,如惜官本著惻隱之心,想幫助鄰居之寡婦哈那,此舉卻是違反印度種姓制度,因寡婦被視為「不潔之物」。

  許地山在本篇小說中摻入多種宗教觀念,真的是想灌輸某種宗教思想嗎?筆者個人反倒不這麼認為,重要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你自己有沒有能夠支持你生命的堅定信仰、內心有沒有能夠給自己安定感與指引的力量。

四、人世無常的慨嘆
  此處隱含一些佛教的觀念,更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懷。惜官應該從沒想過,當她決定遠渡重洋、踏上千里尋夫的旅途,就再回不了故國故土,從此漂泊於東南亞。在她的記憶裡,雖然光陰似箭,但「光陰無論飛得多麼快,在裡頭的事物還是沒有什麼改變(頁30)」,故鄉與親人應仍健在。沒想到,當「我」回到村裡探望時,惜官的老家早已破敗且被古藤封住,她的母親想必也已離開人世而失去蹤影,為故事留下更加哀悽的遺憾,人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

五、女性的自主性與另類的個性解放
  許地山一向喜歡在短篇小說中加上女性的意識與形象。大家所熟知的<春桃>,寄託理想的現代新女性形象,<商人婦>與之相較,倒顯得接近實際、踏實得多。與1910年代正醞釀的五四運動不同,惜官並沒有展現出女性意識覺醒或爭取女權等特性,但她最初願意為了丈夫而不遠千里尋夫,到後來被陷害而遭逢一連串悲劇,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坦然處世、順應命運發展並欣然接受的人生哲學。前半生歷盡千辛萬苦的荒謬遭遇,並沒有改變她善良的本性,反而加上了堅礪與達觀的特質,順從命運同時也活出自己的態度與體悟,在痛苦中學習,最終體會到其中的美好。惜官找到了生命的平衡點,並能開始自主的決定自己的下一步,不為命運預設,卻也不被動任人宰割。有著如此的人生智慧,相信惜官與兒子在新加坡,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難而不被命運打倒。

陸、參考書目
一、書籍或專書
1. 劉紹銘編,《許地山作品選》,香港:三聯書店,2007。
2. 周志雄,《回眸百媚的樣貌: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1949-2011)(修訂版)》,臺北:秀威資訊,2014。

二、期刊論文
1. 舒增付,<論許地山小說中的「自主」生命意識>,《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08年第S1期35卷(2008年4月),頁54-56。
2. 路文彬,<論許地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兼談許地山人生觀的轉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4期(2012年10月),頁54-58。
3. 胡建偉,<救贖之路上的烏托邦--以許地山的前期小說《商人婦》、《綴網勞蛛》為例>,《語文學刊》第12期(2008年12月),頁120-122。
4. 馬翀,<宗教精神燭照下的女性--以許地山前期三篇小說為例>,《青年文學家‧現當代文學》2014年第3期(2014年1月),頁12。
5. 牙運豪,<許地山前期小說話語張力審美>,《名作欣賞:中旬》2010年第8期(2010年8月),頁85-87。

三、碩博士論文
1. 陳志寶,《許地山小說結構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四、網路資料
1. 線上中文辭典,「西青散記」條目,網址:http://cidian.onlinecha.com/%E8%A5%BF%E9%9D%92%E6%95%A3%E8%A8%98.html#.WE7sSLJ97IX。
2. JGospel福音站,「天路歷程」條目,網址:http://jgospel.net/family-entertainment/books/%E5%A4%A9%E8%B7%AF%E6%AD%B7%E7%A8%8B.c39988.aspx。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書名:〈商人婦〉
作者:許地山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推薦指數★★★☆ (4.5/5)

  想說的都在心得上面了!因為這部是短篇小說,並非一本完整的書,所以不會放入書單中唷,但我必須說我超級推薦這篇!如果改編成劇本一定很好看!

這次再度重磅大方放上我自己在課堂上的期末報告,
真的寫很久!!!(淚)
如果你也對本篇心得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閱讀心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合著:延宕滿足=成功?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譯者:張國儀 讀後心得:   故事從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開始,約四到六歲的孩童被單獨帶到一間房間,接著大人進來,在桌上放了一塊棉花糖,若在大人離開後的十五分鐘內,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他回來後,會再給小孩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酬賞。而故事中的成功企業家沛辛先生,就是當初能熬過十五分鐘的其中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