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讀後心得:

  「讓高牆倒下吧」是一本由許多短篇故事結合起來,能反覆細讀的好書。書裡每篇不同人物或主角的故事,都是作者人生中的一段親身體悟,經由構想後再加上一些個人想像而形成,不但沒有荒誕且天馬行空的情節,反而一字一句都是樸實的肺腑之言,且每篇故事都有每個不同人物獨特的思維,讓人更能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李家同先生真實不造作的文字,不自覺的瓦解我在心裡築起已久的長牆,使我裸視自己思想上的缺陷,重新面對自我和別人,並嘗試拋開對特定事物的偏見與執著──想不到原本認為枯燥乏味且無趣的書,現在卻叫我忍不住想再看一遍、兩遍、三遍……

  而此書的重點無非就是《讓高牆倒下吧》這篇文章,裡面描述了作者到加爾各答探望信仰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並到德蕾莎修女創辦的「垂死之家」做了三天義工的經歷與觸發。我們所知道的德蕾莎修女是位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且受到加爾各答及世界各地景仰的偉大修女,但事實上她卻不只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而已。

  一九四八年,她毅然決然走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褪下了身上那套黑色厚重的修女道袍,而換上了簡單樸素、像是農婦在穿的白色衣服。她走出了高牆,而選擇走進了髒亂、貧窮的艱困世界,以一個窮人的身分替那些窮人、病人們服務。其實她和這些生活艱困的人們沒什麼兩樣,只是她還多了一點可以幫助別人的心力及愛心。長期以來,受到德蕾莎修女的影響,愈來愈多修士修女追隨她,他們和德蕾莎修女一樣,自己也變成一個窮人,因為只有如此,他們才會設身處地,深刻體會到貧民的辛苦及無奈;只有如此,被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有一些尊嚴。

  作者在當志工的這三天不僅幫助了窮人,也見到了許多殘酷而不願回首的場景。像是有些遺體才剛放到火葬場,就被許多禿鷹、烏鴉狠狠啄食,牠們甚至還熟練的用鳥喙拉開覆蓋在死者身上的白布,接著就一口一口的吃了起來。現在想來如此怵目驚心的事情,竟然在加爾各答及其他偏遠地區時常能見到,可見真正的窮困生活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殘酷、艱難數倍。

  世界上美景也許多,但或許有更多值得我們注意且付諸行動的是那些不堪入目的場景。德蕾莎修女讓作者也讓我們見識「平凡中的偉大」,已是許多人敬重的偉大人物的她,不但沒有貴重的衣物,僅有的電器用品更只有必備的電話和電燈,每天只穿著簡單涼鞋的腳早已因風濕而變了形,但她仍要繼續走下去、服務下去,不管病人們的疾病是否會傳染於她,她總會用她那溫暖的手緊緊握著每一雙垂死病人的手,給他們力量,給他們尊嚴,讓他們微笑著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視力與偏見》裡的盲人老先生在失去視力之前,原本是位種族歧視濃厚的白人,他甚至不屑與黑人們往來,但因為一場車禍奪去了這位老先生的視力後,他漸漸發覺其實黑人與白人都是一樣的,並不應該因膚色或貧富的不同而有任何不平等的差別待遇,甚至在故事的最後,他竟然發現,原來一直以來陪伴在他身邊的妻子其實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黑人。這故事點醒我們放下偏見、主觀,拋棄對特定人物的睥視。其實膚色是什麼並不重要,黑人也有他們黝黑健康的膚色,只要用心看,我們將會發現不管是黑人、白人、抑或是黃種人,都一樣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同類,是值得互相欣賞、互相信任的夥伴。

  而在《竊聽者》裡的外星人提到:「人類是進化尚未完成的動物。」自認是萬物之靈的我們,為什麼會被來自其他星球的外星人認為是「進化尚未完成」?因為同種動物不會互相殘殺,他們會保護同伴。即使是兇猛無比的老虎、豹、還有狼,他們也不會因其他同種的長相或身體上的花色不同就誤傷他們。反觀現在掌握著全世界、優越的人類,卻時常因膚色、種族歧視、宗教、國界、自身利益等微不足道的理由發動戰爭,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士兵,最後搞得兩敗俱傷,什麼好處也拿不到。戰爭與和平,全都在一念之間,如果真要邁向幸福完美的未來,動用武力是最愚蠢的,唯有冷靜下來好好溝通,才是雙贏的不二法門!

  唐宋詩人梅花尼曾寫道:「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其實幸福一直都在身邊,只是盲目又貪婪的我們總不珍惜自己的所擁有的全部,目光短淺的追求眼前的利益。「施比受更有福」,假如我們能將原先的被動轉變成主動的給予、付出,那便能得到更大的成就、快樂感。

  讓高牆倒下吧!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論對方貧富、貴賤,在他們遇到困厄、天災人禍時,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都該伸出援手,以自己的力量盡一點綿薄之力。這力量或許不是很大,但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齊心協力的幫助,所發揮出的力量及價值才是無限的。最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讓每個人的心牆倒下,我們得從現在就開始做起!

推薦指數★★★★★(5/5)

印象中這是我嘗試寫閱讀心得的第一本書XD
從此發現寫書評其實還滿有趣的,
在寫的過程中,自己同時也思考了很多事!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近乎故事性、半真實半杜撰的敘述口吻,
好像在看一篇又一篇的短篇小說!
真的非常好看!也可以帶給我們對人生的諸多反思,推薦給大家!

P.s.最近會陸續把舊的文稿PO上來~最近實在有點忙,沒辦法發新作品(淚)
若你也看了這本書,或是對這篇心得有任何看法,都歡迎回應給我

註:本心得為中學生網站閱讀心得比賽特優、本文同時刊載在中學生網站與個人三魚書房

留言

  1. 同感 …


    版主回覆:(02/28/2017 03:47:42 PM)

    謝謝你的回覆!
    李家同的書也是走那種「敘述口吻很白話,但又深深啟發讀者思考」的風格><
    不過相對於他的另一本書《陌生人》,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讓高牆倒下吧》:D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交流討論,您的留言是本站更新文章的一大動力!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

閱讀心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合著:延宕滿足=成功?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譯者:張國儀 讀後心得:   故事從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開始,約四到六歲的孩童被單獨帶到一間房間,接著大人進來,在桌上放了一塊棉花糖,若在大人離開後的十五分鐘內,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他回來後,會再給小孩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酬賞。而故事中的成功企業家沛辛先生,就是當初能熬過十五分鐘的其中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