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賞析|書法評介:大字摩崖石刻《瘞鶴銘》,兼談黃庭堅

(《瘞鶴銘》紙拓本,圖片取自網路。)


簡介 

  《瘞鶴銘》為大字摩崖之作,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原刻於鎮江焦山西側的臨江崖壁上,但約在唐代後期原碑墜落江中,直到清‧康熙年間才派人至江中打撈,得殘石五方,現存93字(其中還有11字不全),但其原作者以及現存殘石是否即為原碑,仍有待考證。 

  在書法史上,北有《石門銘》,南有《瘞鶴銘》,被稱為「南北二銘」,《瘞鶴銘》因此被公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幅大字,成為歷代書家作為書法學習的重要範本,在寶墨軒碑林中被譽為是「碑中之王」。 


黃庭堅與瘞鶴銘 

  在眾多書法家中,黃庭堅對《瘞鶴銘》最為推崇。如他曾說過:「《瘞鶴銘》者,大字之祖也。」以及「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痴凍蠅」等話,而黃庭堅的書法即得力於《瘞鶴銘》,清人康有為曾評黃庭堅的書法:「宋人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出於《鶴銘》而加新理,則以篆筆為之,吾目之曰『行篆』。」 

  在康有為看來,黃庭堅書法之神韻絕俗,全在能得《瘞鶴銘》之法而出新,如黃庭堅對於大字獨特的審美品評標準:遒勁、肥瘦、骨肉、結密等,這些特徵都在《瘞鶴銘》中有完美的體現,也難怪黃山谷會對《瘞鶴銘》有如此崇高的評價了。值得一提的是,黃庭堅始終認為《瘞鶴銘》的作者為王羲之,是由於《瘞鶴銘》中「勢若飛動」、「瘦健滑拔」的特點恰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兄弟)書法相符,因此藉由黃庭堅對《瘞鶴銘》的讚賞,也可看出他與二王書法的書學理念是一致的。 

  此外,從精神層面來看,黃庭堅的書學理念,既有追求韻致和禪味的書​​學觀,也有追求自然脫俗的道家書學觀,恰和《瘞鶴銘》所反映的道家的精神追求相統一。筆意古樸,骨骼疏雋,恬淡沖和的特色,深具道家風骨,而從其銘文內容來看,也頗為深刻地反映了道家思想。 


筆法風格 

  蔡君謨曾於《衍極注》中提到《瘞鶴銘》中字體受時代書體風格演變的影響:「《瘞鶴文》,非逸少字,東漢末多善書,惟隸最盛,至於晉、魏之分,南北差異,鍾、王楷法,為世所尚。元、魏間盡習隸法。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瘞鶴文》有楷隸筆,當是隋代書。」 

  除上述之外,此碑中字體厚重高古,蕭疏淡遠。因照著原文就崖書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雷同,參差錯落而有奇趣。既於字裡行間流露出濃厚的六朝氣息,同時也為隋唐以來楷書的風範。 

  雖現存碑文字少,但氣勢依然宏毅,神態飛動。用筆撐挺勁健,圓筆藏鋒,體法從篆隸中變化而來。結體寬博舒展,上下相銜,如仙鶴低舞,儀態大方,飄然欲仙,字如其名,表裡一致,堪稱書法傑作。它既是成熟的楷書,而又可從中領會楷書發展過程中之篆、隸筆勢遺蹤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評價 

  1. 宋‧黃庭堅將此碑譽為:「第一斷矽殘壁,豈非至寶」。 
  2. 宋‧黃庭堅《論書》:古人有言:「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痴凍蠅。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 宋‧吳琚在〈春日焦山觀瘗鶴〉詩中描繪:「游僧誰渡降龍缽,過客爭摸《瘞鶴銘》。」 
  4. 清‧馮班《鈍吟書要》:「黃山谷純學《瘞鶴銘》,其用筆得於周子發,故遒健。周子發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5. 清‧劉熙於《藝概》載:「《瘞鶴銘》剝蝕已甚,然存字雖少,其舉止歷落,氣體宏逸,令人味之不盡。」 
  6. 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自來書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貞白《瘞鶴銘》者。」 


本文論者:方塊酥(小漾),參考或引用者請標明本站出處,感謝配合!

偷偷說,個人覺得《瘞鶴銘》的字很可愛,是現代寫法也會喜歡的風格;如果你也對本篇賞析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一起討論唷!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回憶當鋪》 吉野万理子著:隱形的紀念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回憶當鋪》 作者:吉野万理子 譯者:林冠汾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青春又帶有一些奇幻成分的日本小說,一位身分成謎的女魔法師,在鯨崎小鎮靠近海濱處的小島,經營一間神祕的「回憶當鋪」。這是鎮上小孩,青少年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拉緊彼此的口風,捍衛住小孩獨有的、不被大人知道的最後一塊禁地。在這裡,小孩典當回憶,魔法師就會依回憶的有趣程度、精采與否而兌換不定的價格,然而,一旦過了二十歲,小孩仍未回來當舖贖回回憶,這些記憶片段,將一縷一縷,化作一顆一顆沉在海底、點綴海洋的海星……。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 米奇.艾爾邦著

投稿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 作者:米奇.艾爾邦 博客來購買本書連結:請點我! 讀後心得:   天堂,真的存在嗎?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已從數世紀前就引起許多無神論者或宗教狂熱者的討論,我個人沒有任何信仰,對不同宗教、神蹟也一直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我仍相信天堂。因為,在我心中的「天堂」,不是真真切切有形的物質,而是充滿無形希望的一種存在、一種信念,像是血液般在體內來回流動,活絡緊繃的神經,還有我們等待救贖、疑懼惴慄的心。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