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合著:延宕滿足=成功?

undefined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http://wordsblock.blogspot.tw/
書名:《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譯者:張國儀

讀後心得:

  故事從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開始,約四到六歲的孩童被單獨帶到一間房間,接著大人進來,在桌上放了一塊棉花糖,若在大人離開後的十五分鐘內,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他回來後,會再給小孩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酬賞。而故事中的成功企業家沛辛先生,就是當初能熬過十五分鐘的其中一人。

  對小孩子來說,十五分鐘幾乎已是他們專注力與忍受力的極限,當時的他們,尚未受過太多社會化的規範,大多的行為都是遵從內心,若能成功通過十五分鐘的挑戰,表示他們的自制力與耐心優於同齡孩子。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十年後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的確比一般同學來得好,也有許多人日後成立社會中的菁英份子。然而,在當時實驗中未能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們,真的一輩子就只能有較差的表現、永無成功的機會嗎?

  故事中的主角──阿瑟以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他是沛辛先生的司機,平時開著豪華轎車載著老闆上下班,然而,他卻是個標準的「月光族」,雖然家中有美味的員工餐點,但他還是忍受不住一時的飢餓,不時偷買速食店的速食來吃。在一天無意間聽到沛辛先生關於自身「棉花糖實驗」的分享,他決心從此點開始,一點一點慢慢改變自己,從最初只是為了有趣而做的小改變,到後來他似乎沉浸在這種累積的幸福中,並重新找到自己值得追尋的理想目標,徵選上好大學,走在夢想的道路上。誰說成功是偶然間註定的?更重要的是我們何時能忍住眼前一時的小確幸,以成就日後的幸福,無論從何時開始,只要自己真能了解「棉花糖實驗」的真諦,並下定決心改變,永遠都不嫌遲。就像是沛辛先生說的:「成功不是看你的過去或是現在。當你願意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就是成功的開始。」

  我認為剛開始阿瑟吃的速食,也是作者有意做出的諷刺與省思。的確,現代就是一個「速食化」的社會,許多人禁不起長久的付出,每到一個階段,只要能吃得飽、有得到利益,就得過且過的將就並結束了一切。這樣的心態,少了冒險衝動的刺激,和「延遲享樂」的耐心。我們隨時處於坐吃山空、隨時都會耗竭的狀態,雖餓不著,但一來一往間,我們的努力終究什麼都沒有得到,人生似乎就活在一場空,既無趣又失了生命的意義。

  人人都想成為社會的菁英。像是法蘭西斯曾說過的:「知識就是力量。」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把知識拿來用」,運用策略、搭配行動就是現代人最缺乏的,然而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只要忍住不去吃棉花糖,再過一會我們就能得到雙倍或更多的收穫。如此簡單的原則,每個人一定都做得到,看完這本書,我也期許自己能趕快實行,或許,學習阿瑟的方法,將之當成一場累積的小遊戲,實行起來會更有趣也更有勁。

  下次,當我們想即時享受時,我們應該想想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好結果值得等待。「延宕滿足」並不是要我們抑制自己的欲望,反而是讓我們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了解自己的欲望,並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及目標。如果因為一時的享樂,因而錯失了願望實現的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那不是很可惜嗎?

  努力和信念,就像土壤中的肥料,當我們認為努力耕耘夠了,植物的果實也已成熟,這時,倘若我們能自制,或者說,稍稍提高一些自我標準,相信「我們不只是這樣而已」,耐住性子,等待對的時機出現,假以時日,努力和信念會使得結果越來越碩大豐滿,最終我們得以採收甜美多汁的果實,同時,得來不易的成功將使我們更珍惜現在的一切,也更能體會到努力過後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阿瑟的例子帶給我很大的激勵。很多時候,我也常對自己感到灰心,認為「我這輩子大概就這樣而已」,踏進大學科系,彷彿已經註定我未來的一生。然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但就算對自己的現況不滿意,我又能怎麼樣?更何況已經不是小時候可以說反悔就反悔的年紀了。但沛辛先生的話與阿瑟後來的勇敢帶給我很大的啟蒙:「不管你過去是不是一個吃棉花糖的人,都不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功。成功靠的是你今天願意付出什麼,來獲得明天的成功。」我的確是個很捨不得放手的人,總會想著「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如果我重新來過,一切就得從零開始」,直到現在看完本書,我依然在反覆猶豫自己到底該屈就於現實,抑或是冒險?很多人以為棉花糖理論之「等待」是一種懦弱、被動的表現,實則不然;欲「放長線,釣大魚」所遇到的風險也會更多,最終可能連小魚都吃不到,因此,延遲享樂反而是最勇敢的決定,途中也必定要經歷一人孤獨挨餓的歷程。

  除了延宕滿足的耐心,以及不停歇的持續努力外,作者也提到最後一個祕訣:毅力。既有衝勁,也要持久,更不能鬆懈。都已經願意暫時放棄蠅頭小利、選擇追尋更大的成功而跑到半路了,若是在中途放棄,就什麼都拿不到了,因此保持初衷,堅定地跑完最後一程,是最關鍵的步驟。如果有一塊棉花糖是你很想要的,生活將變成一種激勵人心的挑戰,而非不可能的任務。最後,以喬納森的父親留給沛辛先生之猩猩與獅子的故事做為總結,送給還不敢往前的你與我自己。「重要的不是你是猩猩還是獅子。重要的是:太陽出來後,你最好就拚命地跑吧。」不管我們是想要保持領先,或是追上甚至超越跑在前頭的人,什麼都暫時不要想,拚,就對了!

推薦指數★★★★☆ (4.5/5)

雖然是一本有關經濟學的書籍,但也有涉及到心理學的成分,
書中的核心非常簡單,就是:延宕滿足、延遲享樂
而且這本書非常之簡要,小孩子看也絲毫不會吃力~
書中還有插畫,字體大行距大,眼睛不會有太多負擔,
很適合沒什麼太多時間看書的上班族或學生們!
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比起市面上其他正向的心理學書籍
(例如最近很紅的阿德勒心理學延伸書籍),
我覺得來得親切許多XD

此外,「延宕滿足」這個理論,和臺灣人的調性還滿吻合的XD
我自己也是那種吃便當會把最好吃的菜留到最後的人XDDD
當然,呼應我自己下的標題,延宕滿足≠成功,
作者也提到,一時的忍耐是不夠的,
前提是我們得去行動,運用策略,並且還需要毅力才行。
然而,就算我們真的懶得去行動,至少,延宕滿足(累積)會讓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
先做足了準備,離成功也更近了一些些~~~
還挺實用的一本書,絕對不是只有空口說白話而已XD

如果你也對本書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影評|《和山姆上學去》(Including Samuel)(2012)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片名:《和山姆上學去》 臺灣區代理發行:台聖 導演:丹.哈比 (Dan Habib) | 導演、製片、監製皆為 山姆親生父親 一人擔任! 本影評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紀錄片以山姆為主角,導演為了記錄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山姆,而拍攝此部電影。一開始,導演也與一般大眾無異,對殘疾人士的權益漠不關心、甚至無感,直到發現兒子山姆罹患此疾病,才拋開成見,一舉投入並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受教權與生存權。片中個案,主要有山姆、凱斯‧瓊斯、愛蓮娜‧瑪菲、納森尼爾、艾蜜莉‧賀芙五人。這幾位主角並非罹患同一疾病,然而他們都是身心障礙人士。影片除了探討融合教育的體制外,也還原他們在學校上課學習的實際情形,可看到他們與同學的互動、求學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等,有時主角本人或家長會說出自己對於身心障礙以及特殊教育的看法。

閱讀心得|《靈魂擁抱》 侯文詠著:人,不過是隻慾望的獸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靈魂擁抱》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名氣」和「高貴的靈魂」是否劃上等號?表面的名氣及外貌,是否與內心表裡如一?故事肇因於一場誤會,署名俞培文的網路文章<靈魂擁抱>,因為內容平實又易感動人心,很快地便在網路上造成廣大迴響。然而,文章根本不是俞培文本人的作品,而是不知名的讀者假冒他的名義發佈在網路上的。

賞析|〈常滿姨的一日〉 施叔青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切勿抄襲,違者必究。 讀後心得:   施叔青是現代主義著名女性作家之一。擺脫五零年代文學作家的教條式、英雄式、過於陽剛、刻板的反共小說,六零年代的作家則大致受到西方自由主義及現代主義的影響,關注點開始轉往精神心理,翻轉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原來內心不如我們想像中剛強,反而是脆弱、陰暗的。透過這種負面的自我覺察與書寫,人性的幽微就此顯現,更能貼近人心。施叔青也不例外,再加上她的女性寫作策略及傑出細膩的細節描寫,靈活運用各種手法,讓她的作品大多在真實與虛幻間遊走,無論是心理或社會意義上都能比現實「更富於夢及驚詫的色彩 」。

閱讀心得|《人浮於愛》 侯文詠著:沒有愛,一切都不成立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人浮於愛》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一本以「愛情」作為主題的小說,可以很通俗、灑狗血,或者內斂、深刻,大眾通俗的題材、最易亦最難,當外界以放大鏡觀望、這次侯文詠會怎麼詮釋這個「有說等於沒說」的主題時,作者交出了《人浮於愛》這本書。先不論喜歡與否,本書雙主線的寫法相當成功,從情節各自進行直到交錯而重疊,大大增加了本書的精采度。心彤、小琪兩位主角,明知對方不是「對的人」、卻還是越陷越深,同樣識人不清、坎坷的感情路,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何以見得?個性、思維固然是主因,但或許命運還是有些人為不可扭轉的成分,有時老天爺偏偏就是愛開玩笑,當我們於一道分叉路口選錯了方向,從此我們就偏離幸福愈來愈遠。然而,人生由不斷的「決定」組成,在評論其「好」與「壞」的同時,別忘記這些選擇,造就了我們各自呈現不同的色澤與價值。   人「浮」於愛,可取「人浮於事」中之「多於、大於」的定義,也可只認作「漂浮」解,載浮載沉。的確,在閱讀的過程,縱使是讀者,仍能強烈的感受到心靈那種漂流的不安定感,找不到根,心裡最純粹的那一塊信仰,也能感覺慢慢地流失。隨著故事慢慢開展,狗血一波又一波的灑,倒不是要多像八點檔那般煽情,以騙騙讀者的眼淚或罵名,我只感覺持續地在被淘空,堅持正向的信念慢慢破裂、毀壞,取而代之的是進入眼簾的醜惡、欺騙、性、外遇、錢、謀殺、心機、病態──誰說愛情是美好的?我也跟著不相信起愛情。或者,這世界上真的有愛情嗎?本故事主要人物有五位,心彤、小琪、范月姣、顧厚澤、毅夫,有男有女,不同個性、背景,就像是一個小社會,或許我們也像他們一樣,是迷失在物慾愛慾情慾世界中的一員。    「愛情要用什麼來衡量?錢嗎?可是我要的愛情明明是比錢還要更高貴的那個『什麼』。」 心彤即是一例。與母親若即若離的關係,讓她即使在母親離世後,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更沒有足夠的金錢觀。好不容易在趙強身上找到可依靠的安定感,卻又被好友橫刀奪愛,只能花錢滿足自己的物欲。回過頭來,恍然大悟,嚮往的錢、愛情、友情都沒了,當她終於想認輸,與一直守護著他的高翔過上平淡安穩的生活時,對方早已向女友求婚──太遲了,為什麼一切總是「差一步」?幸福難道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童話」?   在那樣自我崩壞的夜晚,心彤遇見毅夫──典型的高富帥,還是很有趣健談的公子哥。正當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