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許多人認為臺灣就是一個文化,不屬於中國、不屬於日本、不屬於任何曾經殖民過臺灣的國家,但在當時,臺灣是一個受到太多傷害的依賴者,我們為了長期受到欺壓而選擇反抗或妥協,像個遍體鱗傷、無比害怕的小孩,只求能有一個政權能讓我們依靠,得到庇護,因此,我們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選項。那時的臺灣,談不上政治,沒有對錯,我們只是都在本能的選擇對我們傷害最小的選項而已,希望被別人保護,卻還沒想到必須自己保護自己。亞細亞的孤兒,不僅僅是書中主角胡太明而已,那同時指的也是當時臺灣孤立無援、無所適從的寫照。

  胡太明,終其一生活在舊時代新時代文化上的隔閡,與日治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夾縫中,在理想與現實間擺盪。他時而追求理想,想要付諸行動實踐自己遠大的志向;時而又對現實妥協,對生活、對政局、對時代不滿,卻選擇隱忍自己大部分的情緒與內心真實的想法,最後卻受制在自己搖擺不定的人格與價值觀的混亂中,困在自己的意識迴圈裡出不來,導致發瘋。

  就某些部份來說,他是幸運的,在臺灣、日本、中國間都生活過一段不短的時期,做過中上階級的教育工作,也曾任職過為民發聲的雜誌社,甚至也做過苦役、被上海政府監禁過、與短暫被徵召成為日本打仗的臺灣兵等,他在各種行業中接觸到形形色色、擁有不同看法、觀點與國籍的人,也正因為他真心待人,在日後遇上各式困難,都能脫離險境,得到不同人的幫助,化險為夷。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他卻又極其不幸,年輕時期,他經歷了從舊的中國式傳統教育到日治時期新式教育的過渡,使他最終成為一位擁有新思想與無限抱負的青年,是鄉間的驕傲,也是當時家鄉第一位日本公務機關的教師(相當於舊中國高階的文官)。但當時思想變化的速度卻是無法形容的快,當他過了幾年結婚生子後,從此他卻變為被下一個時代新浪潮推著走的舊浪。他的太太、兩位弟弟,以及當時的年輕人相較於他這一代的內斂、保守、敢怒不敢言,雖然顯得魯莽,卻又大膽與果敢許多,而他面對這樣的情況,明顯格格不入,只認為他們是「被教育洗腦」、「只會抗議卻又不知所云,缺少知識與判斷力」等話,這不就是當他年輕時,看不慣老一輩人的想法嗎?時代的更迭,使得一位曾經的知識青年,也被認為是保守又不知變通的舊時代文人了。

  此外,身為尷尬的臺灣人,他的人生是極其孤單無依的,不管到了何地生活,中國不疼,日本不愛,使得他總是處於弱勢、被打壓的沉默者。在日本時,受到日本殖民階級式的歧視,身分的不同與種族間無形的優越及自卑,使他無法與情投意合的戀人內藤久子修成正果;在中國時,他一直以為中國是他的故國,想要努力為中國效命,卻在當地被視為是日本的間諜,而被監禁,好在有他之前的學生救了他;而回到臺灣,他同樣面臨兩派之間的抉擇,明明支持中國,卻又反對如昔日好友藍等激烈的抗爭與行動;明明肯定日本政府為臺灣在建設上的貢獻,卻又不甘受到日本政府威權的打壓。故事中,親朋好友們在急難時都會不自覺地向他求助,可他偏偏又愛莫能助,只得在心底暗自忿忿不平。

  胡太明終其一生始終嚮往著如老子、莊子等提倡的理想世界,每當他人生遇到挫折、瓶頸,他總會藉著閱讀相關的書籍使自己暫時抽離現實的世界,使自己一遍又一遍的找回信心,抱持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一展抱負的理想,無奈現實卻如冰水般狠狠一次又一次澆熄他的熱情。他原希望好好的做人,但結果依然免不得要偽裝自己。不斷的受挫使得他逐漸失去了克服現實的勇氣,不敢大膽表態,只得向一切事物妥協。如書中所述,胡太明是一個反省力極強且內斂而穩重的人,但這種性格卻約束了他以前的行為,使他的理想連十分之一也不能實現,因此變得更加保守,什麼事都沒做成,他曾在臺灣、以及遠赴日本、中國追求過自己的志向,這些在當時都是鄉間偉大的事蹟,受到太多人的寄望與期待,沒想到最後卻全無成就,還得面對在中日戰爭下臺灣本土社會愈來愈深的分裂以及家中成員接連的死亡噩耗,終於逼瘋了原本就心事重重的他。

  在本書中,我們見證了一個家族在一段歷史當中的哀榮與衰落,也毀掉了一個原本應是有為的青年,更徹底搗亂了原本已經夠脆弱的臺灣。身為臺灣人,我們每個人都是亞細亞的孤兒,身上背負了無數歷史烙下的醜陋傷疤,偶爾輕輕一摳還會微微滲出血。前人用血淚、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的臺灣,我們應心存感激,並且正視那些過去的歷史事實,重新活出一個脫胎換骨、和平穩定的社會,找回自身的骨與肉、自主的臺灣意識。

推薦指數★★★★★(5/5)|臺灣人必讀!很容易讀、不會難的歷史小說

身為臺灣人,
一直到大學了才終於第一次看這本書,
覺得有點慚愧......。
其實已經寫完心得一陣子了,
原本沒有想要發的,
因為這本書是某堂課報告需要所以才看的XD

然而,正值二二八連假,
又看到新聞上許多事件,
雖然這本書和二二八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它們同是臺灣人在不同時代下所做出的不同選擇和被迫接受的遭遇,
會發這篇心得,不是為了在此挑動不同族群的對立或是政權間的辯論,

而是希望在這特別的幾天,讓更多人知道、面對這些過去的傷疤。
我們才會復原

希望你們會喜歡,若文中有任何觀點不認同,歡迎回應指正
我很需要大家的回應來餵食我啊啊啊!!!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人浮於愛》 侯文詠著:沒有愛,一切都不成立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人浮於愛》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一本以「愛情」作為主題的小說,可以很通俗、灑狗血,或者內斂、深刻,大眾通俗的題材、最易亦最難,當外界以放大鏡觀望、這次侯文詠會怎麼詮釋這個「有說等於沒說」的主題時,作者交出了《人浮於愛》這本書。先不論喜歡與否,本書雙主線的寫法相當成功,從情節各自進行直到交錯而重疊,大大增加了本書的精采度。心彤、小琪兩位主角,明知對方不是「對的人」、卻還是越陷越深,同樣識人不清、坎坷的感情路,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何以見得?個性、思維固然是主因,但或許命運還是有些人為不可扭轉的成分,有時老天爺偏偏就是愛開玩笑,當我們於一道分叉路口選錯了方向,從此我們就偏離幸福愈來愈遠。然而,人生由不斷的「決定」組成,在評論其「好」與「壞」的同時,別忘記這些選擇,造就了我們各自呈現不同的色澤與價值。   人「浮」於愛,可取「人浮於事」中之「多於、大於」的定義,也可只認作「漂浮」解,載浮載沉。的確,在閱讀的過程,縱使是讀者,仍能強烈的感受到心靈那種漂流的不安定感,找不到根,心裡最純粹的那一塊信仰,也能感覺慢慢地流失。隨著故事慢慢開展,狗血一波又一波的灑,倒不是要多像八點檔那般煽情,以騙騙讀者的眼淚或罵名,我只感覺持續地在被淘空,堅持正向的信念慢慢破裂、毀壞,取而代之的是進入眼簾的醜惡、欺騙、性、外遇、錢、謀殺、心機、病態──誰說愛情是美好的?我也跟著不相信起愛情。或者,這世界上真的有愛情嗎?本故事主要人物有五位,心彤、小琪、范月姣、顧厚澤、毅夫,有男有女,不同個性、背景,就像是一個小社會,或許我們也像他們一樣,是迷失在物慾愛慾情慾世界中的一員。    「愛情要用什麼來衡量?錢嗎?可是我要的愛情明明是比錢還要更高貴的那個『什麼』。」 心彤即是一例。與母親若即若離的關係,讓她即使在母親離世後,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更沒有足夠的金錢觀。好不容易在趙強身上找到可依靠的安定感,卻又被好友橫刀奪愛,只能花錢滿足自己的物欲。回過頭來,恍然大悟,嚮往的錢、愛情、友情都沒了,當她終於想認輸,與一直守護著他的高翔過上平淡安穩的生活時,對方早已向女友求婚──太遲了,為什麼一切總是「差一步」?幸福難道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童話」?   在那樣自我崩壞的夜晚,心彤遇見毅夫──典型的高富帥,還是很有趣健談的公子哥。正當她...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影評|《和山姆上學去》(Including Samuel)(2012)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片名:《和山姆上學去》 臺灣區代理發行:台聖 導演:丹.哈比 (Dan Habib) | 導演、製片、監製皆為 山姆親生父親 一人擔任! 本影評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紀錄片以山姆為主角,導演為了記錄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山姆,而拍攝此部電影。一開始,導演也與一般大眾無異,對殘疾人士的權益漠不關心、甚至無感,直到發現兒子山姆罹患此疾病,才拋開成見,一舉投入並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受教權與生存權。片中個案,主要有山姆、凱斯‧瓊斯、愛蓮娜‧瑪菲、納森尼爾、艾蜜莉‧賀芙五人。這幾位主角並非罹患同一疾病,然而他們都是身心障礙人士。影片除了探討融合教育的體制外,也還原他們在學校上課學習的實際情形,可看到他們與同學的互動、求學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等,有時主角本人或家長會說出自己對於身心障礙以及特殊教育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