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筆特徵
歐陽詢書法遠承魏、晉,在六朝樸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他用筆從古隸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轉摺處幹淨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爲森嚴的氣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書的特色可用「險勁」二字來概括。
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唐人評為:「若草裡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爲「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
二、美學結構
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歐體字比顏、柳、褚體略長,豎畫挺直,折角峻利;浮鵝彎鈎略向右上方帶出,猶存隸書遺意,更可視為是歐體的特徵;其用筆平緩徐行,既不像褚體之富於提按、斜曲,也不像顏體和柳體之偏重藏鋒、迴筆,所以顯得特別安穩。 結字則以端正為原則,不但整個字安排得極為穩妥,連字中的每 一個局部也都十分停當,達到了結構美的極致表現。
- 舉九成宮醴泉銘為例:
- 結構:平正、嚴謹、舒朗、不偏不倚,被宋朝人推譽為「楷法極則」。潘伯鷹稱此碑:「其位置輕重,不能絲毫移易,一字一畫,都成為後世模範,影響之大,不下於王羲之《蘭亭序》」。
- 外形:(一)狹長,即高度大於寬度,形成一種黃金比例之美。(二)中宮緊湊,即內部緊嚴,外部舒展。(三)抑左揚右,即全字外形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左高右低的梯形狀,形成一種具有側面、動態,三度空間的美感。(四)取背意,即對立的兩豎畫,絕大都數是取背意。
三、對後代影響
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而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另外,他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訣」為:
- (點)如高峰墜石;
- (橫戈)如長空之新月;
- (橫)如千里之陣雲;
- (豎)如萬歲之枯藤;
- (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 (折)如萬鈞之弩發;
- (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
- (捺)一波常三過筆。
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交流討論,您的留言是本站更新文章的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