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公鼎》
- 藝術欣賞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鐘鼎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莊。書法線條圓勁蒼老、質樸渾穆、飽滿遒勁,體勢沉雄莊重,佈局妥貼,氣度軒昂。用筆方圓互用,筆力沉雄;結字謹嚴而不失瑰奇,形體修長而儀態萬千;章法有行無列,錯落有致,字字相生,如眾相拱心。
從拓片可見,其文字是在「不規則」的載體上(鐘鼎深腹內)表現,能處置得井然有序,和諧統一,且生動多姿,實是難能可貴。在書法上,比起西周早中期,毛公鼎文字書寫無一不表現出高超的形式美感,與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已臻高度成熟和規範。
《毛公鼎》筆法精嚴,結構勁健,線條極盡渾凝拙樸,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貌,強有力的線條感覺與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顯示出一種理性的審美趣向。
- 筆法線條
《毛公鼎》銘文書法形體修長而工整,線條呈「圓」,回曲婉蜒,堅韌纖徐,筆之起收處常呈尖狀,筆觸長短互用,輕重有別,更多的是給人以「壯」之美。用筆貴在凝重,通過線條內在的張力和律動,給人以力量和美感。起筆有重有輕,還要有逆入平出頓挫之法的體現。行筆有轉有折,筆劃的外部形態有圓有方,有粗有細。收筆用鋒略尖,也要有平實飽滿的停留回護或露鋒收筆。
書寫中要疾澀相間,注重線條的力感,以求古拙樸致,還要注意粗細、快慢、輕重、疾澀的節奏變化。轉折處稍加撚轉之法,使鋒穎緊裹其中,書寫的線條看似粗糙,實則內力堅韌,富於力量與彈性而出現起伏跌宕。臨寫時一方面要熟練掌握中鋒圓筆的運筆方法,另一方面在運筆過程中,還應把握好較強的動作節奏感。
結字造型有甲骨文的稚野率真,又有小篆的平衡勻稱。象形文字形象生動,血肉豐滿,表現出自然的凝聚力和人為的裝飾美,大膽奇特的想像力和隨勢而立的結體型態,使它具備了飛動瀟灑的形態。
- 價值與評價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為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之譽,現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中華民國國寶。
郭沫若評《毛公鼎》:「銘全體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此於宣王之時爲宜」,並譽其「皇皇鉅制,辭意恢弘,抵得一篇《尚書》」。
李瑞清《毛公鼎》銘拓跋文:「《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二、《頌鼎》
《頌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共有三個鼎,還有同名日“頌”的簋五件、壺兩件。《頌鼎》銘文是記錄西周時冊命制度最完善的文體之一,對研究西周時期的冊命制度具有重要價值。其銘文也是西周金文大篆中成熟意味最明顯的作品,被後世學習大篆書法者稱為臨習金文的最理想的範本之一。
其風格特點是筆劃平直,結構端正,比較開闊大方、空間分佈疏朗多姿,線條配置講究粗細均勻,變化中有控制,是金文書法中較為嚴謹與理性的典型。
結字方面,講究橫平豎直,在規則中又求得變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窺出後世《石鼓文》的某些美感資訊來。此外,字距與行距之間,在大致平正的同時,也講究小局部的錯落與穿插。
本文論者:方塊酥(小漾),參考或引用者請標明本站出處,感謝配合!
《毛公鼎》與《頌鼎》都典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唷!本文主要就這兩件銘器上所刻的鐘鼎文之書法特色、藝術價值而論;至於這些周代銘器對於金文解讀的文字學、先秦禮制之價值,又是龐大的另一門學問了!XD
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交流討論,您的留言是本站更新文章的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