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青春瑣事之樹》 林達陽著:那些被遺忘的瑣事,寫給青春往事的恆溫情書......


書籍簡介:

  • 輯一 青春倒數.關於詩

進入三十歲的前三十天……

  在作者進入三十歲的前一個月,描寫他從以前到現在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也是本書最主要的部分。三十篇散文,每篇都是不同的主題、青春回憶,唯一的共同點是,無論是什麼故事,最後都導向同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林達陽藉由探討什麼是「詩」,將他內心意識意象化、情節化,讓讀者感受到他在文學創作的路上孤獨求索的苦悶,還有藏在細碎文字當中的青春瑣事。


詩是有意的迷糊。世界充滿煙霧,詩是我一直在乎霧裡的某種人情世故。

一隻水鳥慢條斯理拍著翅膀,快速掠過河面。我們必須慢慢去過那些恆常急迫的生活。

如果青春是一座孤島,詩就是那些反覆擁抱孤島的海浪。我想,現在我可以回答妳的問題了。詩人像是什麼呢?如果仔細聽,詩人應該要像是--或者應該就要是海風裡那個對妳說話的聲音。

園遊會是那種永恆的夕陽,美的理想狀態,以善與快樂為名,我們一次次去嘗試不可能的事,一次次以為自己這回能更靠近一點。但關於詩,園遊會只是一次教學演示,我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費盡心思,但願能讓妳多了解一點。


  • 輯二 渴望重覆之樹

如果可以重覆活在那些美好的回憶裡,多好。

  渴望回到過去、再一次擁有,可是人生是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本輯內收錄的都是不能重來的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的生離死別。回到過去,真的好嗎?會不會那些我們所自以為的美好的回憶,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我又一次賭氣地從路旁的地磚霍地站了起來,暗暗立下一個自以為無比堅定的決心:總有一天我也要變成高大堅強、有志有為的大人,變成守護者,變成愛並得別人當然最好是眾人的愛,變成力量,變成蓄涵著閃電的雲霧,變成詩,而且是最好的。總有一天我一定要。雖然最後未必就真變成你我想像的那樣,也雖然,變過去以後,很可能就再也變不回來了。


輯三 學院牆

  • 在花蓮的那些日子……

  本輯寫的是作者在學時的回憶,特別是在花蓮念研究所的時期,畢業前畢業後,短短的時間,卻出現好多不一樣。明明才剛畢業,新生就一波一波的湧入,更迭沒有盡頭,而自己已經被推到學生身分之外。「冬天裡的暖日子不是永遠的。陽光再好,總是下起大雨的時候。」有些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永遠改變了。唯一不變的只剩下被太陽曬得暖烘烘的花東縱谷……。


四下無人,即使打著傘行走其上,仍無法不被淋得濕透。但抬頭去看,不論誰都能訝異的發現也許是風向的緣故,道旁新砌起的學院之牆,竟仍完全是乾的。

很快就會再落下了。落下之時,不知道在那些有著美好象徵的帽子背後,將會有著怎樣的天空呢?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還會不會有故事呢?我會去到怎樣的遠方變成什麼樣的人呢?


什麼是「詩」?

  對於「詩」的定義,感覺起來像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實則不然。一時要我們為「詩」下一個精準、簡要的定義,是非常抽象而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尤其在本書中,作者林達陽不再用以前擅長的新詩筆法,而改以散文的寫作手法,欲藉著完全不同的文體,來解釋什麼是「詩」,無疑增加了其困難度。(軼聞:詩人表示會改以散文寫作,是因為他認為他短期內找不到靈感以詩來寫作,就算嘗試著寫詩,也無法再回到以前的手感了。《青春瑣事之樹》書籍出版前後,詩人近期唯一公開的詩作,便是2016飲冰室茶集瓶身的作家邀稿〈愛是捷徑〉。後來幾年,偶能見到林達陽的新詩、散文詩刊登上報,不過也是量少質精。)

  然而,林達陽卻做到了。書中,一邊是告別青春的倒數,一邊則是言「無言」,藉由每篇散文中無數個實體的意象,勾勒抽象的詩的輪廓,由側面而知全體,若要說什麼是「詩」,其實就如書中,作者將內心思緒轉換為並不白話的語言文字的過程。


青春是詩

  除了探討什麼是「詩」以外,作者又將主題扣回「青春」這個字眼。年輕歲月(特別是高中、大學時期)一直是作者最擅長的寫作題材,但本書是作者第一次將書內散文全部的範圍、主題都鎖定在「青春」,特別的是,這些散文,並不是年輕時所寫,而是在即將屆滿三十歲之際,對青春、對過去人生的回顧。

  「青春是詩。」

  就如同書名一樣,年少時既輕狂、熱情,卻又極盡所能對自己、對重視的人溫柔。那些美好的時光,彷彿夏日暖陽灑落在綠樹上、樹葉反射折射的光影,深深淺淺的綠,是閃爍發光的青春。

  然而,雖然青春美好,本書卻不是要我們永遠只活在青春裡。邁入三十歲前的最後回顧,是作者對過去的體認,重新再認識一次自己。我們不需要沉溺在過去,而是學會和現在的自己共處,接受現在不一樣、全新而又比以前更成熟的自己。過去快樂,不代表現在就不快樂,無論是幾歲,對我們來說,都可能是跨越人生另一個階段的分界,時間無法再回復,那就做好現在的自己吧!享受並珍惜現在我們所擁有的,活出不一樣的美好!


本文論者:方塊酥(小漾),參考或引用者請標明本站出處,感謝配合!

留言

本週熱門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馬克.李維著

讀後心得:   這是一本單純平實、卻又讓人沉醉其中的奇幻與愛情類小說,書中主角沒有名字,全書只用「我」字來代稱主角。故事主角自小時候就受到同儕排擠、嘲弄,老師的對待也顯得偏袒,從一開始的被欺負、曖昧卻不敢說出口的暗戀,到後來決定為自己挺身而出,當選班上班長,並認識忘年之交工友先生,與最要好的忘朋友馬克……。看到這裡,我不禁為主角在如此幼小的年紀,就必須承擔這麼多風風雨雨而感到同情。在什麼都還不懂的人生階段,就被迫接受這麼多的變異、離散,我們不得不成長、不變得堅強。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閱讀心得|《人浮於愛》 侯文詠著:沒有愛,一切都不成立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人浮於愛》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一本以「愛情」作為主題的小說,可以很通俗、灑狗血,或者內斂、深刻,大眾通俗的題材、最易亦最難,當外界以放大鏡觀望、這次侯文詠會怎麼詮釋這個「有說等於沒說」的主題時,作者交出了《人浮於愛》這本書。先不論喜歡與否,本書雙主線的寫法相當成功,從情節各自進行直到交錯而重疊,大大增加了本書的精采度。心彤、小琪兩位主角,明知對方不是「對的人」、卻還是越陷越深,同樣識人不清、坎坷的感情路,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何以見得?個性、思維固然是主因,但或許命運還是有些人為不可扭轉的成分,有時老天爺偏偏就是愛開玩笑,當我們於一道分叉路口選錯了方向,從此我們就偏離幸福愈來愈遠。然而,人生由不斷的「決定」組成,在評論其「好」與「壞」的同時,別忘記這些選擇,造就了我們各自呈現不同的色澤與價值。   人「浮」於愛,可取「人浮於事」中之「多於、大於」的定義,也可只認作「漂浮」解,載浮載沉。的確,在閱讀的過程,縱使是讀者,仍能強烈的感受到心靈那種漂流的不安定感,找不到根,心裡最純粹的那一塊信仰,也能感覺慢慢地流失。隨著故事慢慢開展,狗血一波又一波的灑,倒不是要多像八點檔那般煽情,以騙騙讀者的眼淚或罵名,我只感覺持續地在被淘空,堅持正向的信念慢慢破裂、毀壞,取而代之的是進入眼簾的醜惡、欺騙、性、外遇、錢、謀殺、心機、病態──誰說愛情是美好的?我也跟著不相信起愛情。或者,這世界上真的有愛情嗎?本故事主要人物有五位,心彤、小琪、范月姣、顧厚澤、毅夫,有男有女,不同個性、背景,就像是一個小社會,或許我們也像他們一樣,是迷失在物慾愛慾情慾世界中的一員。    「愛情要用什麼來衡量?錢嗎?可是我要的愛情明明是比錢還要更高貴的那個『什麼』。」 心彤即是一例。與母親若即若離的關係,讓她即使在母親離世後,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更沒有足夠的金錢觀。好不容易在趙強身上找到可依靠的安定感,卻又被好友橫刀奪愛,只能花錢滿足自己的物欲。回過頭來,恍然大悟,嚮往的錢、愛情、友情都沒了,當她終於想認輸,與一直守護著他的高翔過上平淡安穩的生活時,對方早已向女友求婚──太遲了,為什麼一切總是「差一步」?幸福難道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童話」?   在那樣自我崩壞的夜晚,心彤遇見毅夫──典型的高富帥,還是很有趣健談的公子哥。正當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