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青春瑣事之樹》 林達陽著:那些被遺忘的瑣事,寫給青春往事的恆溫情書......


書籍簡介:

  • 輯一 青春倒數.關於詩

進入三十歲的前三十天……

  在作者進入三十歲的前一個月,描寫他從以前到現在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也是本書最主要的部分。三十篇散文,每篇都是不同的主題、青春回憶,唯一的共同點是,無論是什麼故事,最後都導向同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林達陽藉由探討什麼是「詩」,將他內心意識意象化、情節化,讓讀者感受到他在文學創作的路上孤獨求索的苦悶,還有藏在細碎文字當中的青春瑣事。


詩是有意的迷糊。世界充滿煙霧,詩是我一直在乎霧裡的某種人情世故。

一隻水鳥慢條斯理拍著翅膀,快速掠過河面。我們必須慢慢去過那些恆常急迫的生活。

如果青春是一座孤島,詩就是那些反覆擁抱孤島的海浪。我想,現在我可以回答妳的問題了。詩人像是什麼呢?如果仔細聽,詩人應該要像是--或者應該就要是海風裡那個對妳說話的聲音。

園遊會是那種永恆的夕陽,美的理想狀態,以善與快樂為名,我們一次次去嘗試不可能的事,一次次以為自己這回能更靠近一點。但關於詩,園遊會只是一次教學演示,我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費盡心思,但願能讓妳多了解一點。


  • 輯二 渴望重覆之樹

如果可以重覆活在那些美好的回憶裡,多好。

  渴望回到過去、再一次擁有,可是人生是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本輯內收錄的都是不能重來的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的生離死別。回到過去,真的好嗎?會不會那些我們所自以為的美好的回憶,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我又一次賭氣地從路旁的地磚霍地站了起來,暗暗立下一個自以為無比堅定的決心:總有一天我也要變成高大堅強、有志有為的大人,變成守護者,變成愛並得別人當然最好是眾人的愛,變成力量,變成蓄涵著閃電的雲霧,變成詩,而且是最好的。總有一天我一定要。雖然最後未必就真變成你我想像的那樣,也雖然,變過去以後,很可能就再也變不回來了。


輯三 學院牆

  • 在花蓮的那些日子……

  本輯寫的是作者在學時的回憶,特別是在花蓮念研究所的時期,畢業前畢業後,短短的時間,卻出現好多不一樣。明明才剛畢業,新生就一波一波的湧入,更迭沒有盡頭,而自己已經被推到學生身分之外。「冬天裡的暖日子不是永遠的。陽光再好,總是下起大雨的時候。」有些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永遠改變了。唯一不變的只剩下被太陽曬得暖烘烘的花東縱谷……。


四下無人,即使打著傘行走其上,仍無法不被淋得濕透。但抬頭去看,不論誰都能訝異的發現也許是風向的緣故,道旁新砌起的學院之牆,竟仍完全是乾的。

很快就會再落下了。落下之時,不知道在那些有著美好象徵的帽子背後,將會有著怎樣的天空呢?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還會不會有故事呢?我會去到怎樣的遠方變成什麼樣的人呢?


什麼是「詩」?

  對於「詩」的定義,感覺起來像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實則不然。一時要我們為「詩」下一個精準、簡要的定義,是非常抽象而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尤其在本書中,作者林達陽不再用以前擅長的新詩筆法,而改以散文的寫作手法,欲藉著完全不同的文體,來解釋什麼是「詩」,無疑增加了其困難度。(軼聞:詩人表示會改以散文寫作,是因為他認為他短期內找不到靈感以詩來寫作,就算嘗試著寫詩,也無法再回到以前的手感了。《青春瑣事之樹》書籍出版前後,詩人近期唯一公開的詩作,便是2016飲冰室茶集瓶身的作家邀稿〈愛是捷徑〉。後來幾年,偶能見到林達陽的新詩、散文詩刊登上報,不過也是量少質精。)

  然而,林達陽卻做到了。書中,一邊是告別青春的倒數,一邊則是言「無言」,藉由每篇散文中無數個實體的意象,勾勒抽象的詩的輪廓,由側面而知全體,若要說什麼是「詩」,其實就如書中,作者將內心思緒轉換為並不白話的語言文字的過程。


青春是詩

  除了探討什麼是「詩」以外,作者又將主題扣回「青春」這個字眼。年輕歲月(特別是高中、大學時期)一直是作者最擅長的寫作題材,但本書是作者第一次將書內散文全部的範圍、主題都鎖定在「青春」,特別的是,這些散文,並不是年輕時所寫,而是在即將屆滿三十歲之際,對青春、對過去人生的回顧。

  「青春是詩。」

  就如同書名一樣,年少時既輕狂、熱情,卻又極盡所能對自己、對重視的人溫柔。那些美好的時光,彷彿夏日暖陽灑落在綠樹上、樹葉反射折射的光影,深深淺淺的綠,是閃爍發光的青春。

  然而,雖然青春美好,本書卻不是要我們永遠只活在青春裡。邁入三十歲前的最後回顧,是作者對過去的體認,重新再認識一次自己。我們不需要沉溺在過去,而是學會和現在的自己共處,接受現在不一樣、全新而又比以前更成熟的自己。過去快樂,不代表現在就不快樂,無論是幾歲,對我們來說,都可能是跨越人生另一個階段的分界,時間無法再回復,那就做好現在的自己吧!享受並珍惜現在我們所擁有的,活出不一樣的美好!


本文論者:方塊酥(小漾),參考或引用者請標明本站出處,感謝配合!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回憶當鋪》 吉野万理子著:隱形的紀念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回憶當鋪》 作者:吉野万理子 譯者:林冠汾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青春又帶有一些奇幻成分的日本小說,一位身分成謎的女魔法師,在鯨崎小鎮靠近海濱處的小島,經營一間神祕的「回憶當鋪」。這是鎮上小孩,青少年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拉緊彼此的口風,捍衛住小孩獨有的、不被大人知道的最後一塊禁地。在這裡,小孩典當回憶,魔法師就會依回憶的有趣程度、精采與否而兌換不定的價格,然而,一旦過了二十歲,小孩仍未回來當舖贖回回憶,這些記憶片段,將一縷一縷,化作一顆一顆沉在海底、點綴海洋的海星……。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 米奇.艾爾邦著

投稿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 作者:米奇.艾爾邦 博客來購買本書連結:請點我! 讀後心得:   天堂,真的存在嗎?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已從數世紀前就引起許多無神論者或宗教狂熱者的討論,我個人沒有任何信仰,對不同宗教、神蹟也一直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我仍相信天堂。因為,在我心中的「天堂」,不是真真切切有形的物質,而是充滿無形希望的一種存在、一種信念,像是血液般在體內來回流動,活絡緊繃的神經,還有我們等待救贖、疑懼惴慄的心。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合著:延宕滿足=成功?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譯者:張國儀 讀後心得:   故事從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開始,約四到六歲的孩童被單獨帶到一間房間,接著大人進來,在桌上放了一塊棉花糖,若在大人離開後的十五分鐘內,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他回來後,會再給小孩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酬賞。而故事中的成功企業家沛辛先生,就是當初能熬過十五分鐘的其中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