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我不親愛的家人》 唐.法蘭奇著

我不親愛的家人

  唐.法蘭奇原是英國的知名諧星,多年在娛樂圈的經驗使得她的筆觸既溫暖又平易近人,情感自然流溢在字裡行間。
  本書以日記體的方式呈現,描述書中主角茉一家人的生活,一開始他們吵鬧、提防、不諒解,到最後,因為有心人士的破壞,反而彼此的心結冰釋,再度回到親情的美好。

讀後心得:
  每天都和家人在一起的我們,往往會把家人的關心與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漸漸的,我們對現狀感到疲乏,一成不變讓我們開始厭倦家人,卻忽略了此時我們所認為的「一成不變」,在另一方面竟是我們一直尋覓的安全與保護。

  本書以日記的型態呈現貝多一家的生活,原本就不平靜的家庭,因為父母與孩子的隔閡而激盪出一次比一次更激烈的爭吵,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後貝多家更差點因為神秘人物諾爾的介入而分崩離析,還好有爸爸撐起了整個家,揭穿了諾爾的身分,並欣然接納每個家人的不完美,才讓全家又再度回歸許多不見的純粹幸福。

  褪去美好的包裝,本書以不和諧、不親愛來反襯親情的簡單與美好。整篇小說其實幾乎都在描述貝多家的不和睦,即使在結尾處,女兒朵拉與母親茉也並非完全沒有爭吵,只是經過了「諾爾事件」後,她們更懂得尊重彼此、體諒彼此的感受,也更能留給對方適度的空間,而不是凡事都要限制、都要隱瞞。從朵拉與茉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朵拉與茉都是處事很有原則的人,只要意見一有不合,就會各執己見,非得硬碰硬不可,正因彼此拉不下臉的個性,所以真心話總是藏在心底說不出口,導致雙方的誤解越來越深。

  在書中,主角茉的個性精明幹練,在工作上的專業使她覺得自己在生活及家庭也能應付的圓融得宜,尤其身為一位兒童心理專家,她更加堅信她能處理得好孩子的問題,由於已經接觸過無數個案例,一旦孩子想做任何事情,她馬上就能設想出事件後果的嚴重性,因而總是對孩子的要求百般阻撓,在不知不覺間也扼殺了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且深深的影響了孩子的個性而不自知。然而,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也使他在五十歲生日前後掀起她人生中最大的波瀾。實習助理諾爾的主動追求讓她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還值得被愛,慾望及刺激能讓她短暫脫離乏味的的家庭與工作、忘卻自己逐步衰老頹喪的身軀,重新嚐到年輕的美好,因而她深信不疑,堅定的跳下這感情漩渦,甚至一度奮不顧身的想拋開家人,完全不自覺自己跳下的是個愛情陷阱,也因而錯過了家人的許多重要時刻。幸運的是,經過此事件,她發現了她過去所忽略的,並及時把握,才讓原本的家庭不至於破碎。

  而茉的女兒朵拉,在個性上恰好與母親相反。因為先天體格上的肥胖、不及弟弟的才智,再加上從小到大母親對她的否定,使得她自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有點自暴自棄。無法得到母親正面的肯定,以及人緣不佳的她,只能透過網路與標新立異以發洩自己的情緒,殊不知這麼一來只換來母親的失望與兩人更大的爭執。正值青少年與叛逆期的我們,因為想法還不夠成熟,只要自己吃虧,往往會有「我值得更好的!」的想法,難免會想為自己爭取更好的,因而和家人發生衝突,認為家人根本就不懂我們的感受,甚至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愛我們、自己是家裡最常被忽略的人,朵拉也一樣,但經過「諾爾事件」以及最好朋友的背叛後,她才發現從頭到尾一直默默守護著她的人就是她的爸媽,而媽媽終於說出口的真心話也讓她卸下所有心防,深刻的體會到,原來家人就是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刻,依然對我們不離不棄的人。此時,淚水是釋放,是諒解,是傾訴,是成長。

  書中另一位性格獨特的人是朵拉的弟弟彼得(只允許別人稱他奧斯卡)。他聰明、自負,不在意身體的肥胖,認為自己的才華可以勝過一切,卻也因這幾個特質而被大多數人嘲笑、排擠,所幸他的內在使他交到了一兩個好友。他的個性很直、有話就說,甚至有時充滿社會批判的意味。即使是個同性戀,也不像其他人隱瞞、自卑,相反地,他大方的展現他的性向,連家人都不例外。儘管如此,在他心底,可以看出他對家人愛以及想保護家人的決心。當他姐姐朵拉被摯友背叛時,為了姐姐,他可以不顧一切的為姐姐發聲、出頭,只為了為姐姐討公道,這在他平常理智的行為下是不可能做的事情,但為了姐姐,他可以做到。只是,我欣賞,卻也害怕他的外向、直接,高處不勝寒,站在頂尖睥睨一切、批評所有看不慣的事物,其實是孤獨且不快樂的。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是爸爸丹。爸爸在全書裡面,僅出現了一個小章節,但其中所表現的張力卻完全不亞於其他三人。平常個性溫和善良、在家人存在感最低的爸爸,總是給家人帶來歡樂,但當他女兒差點被諾爾假扮的網友「X戰警」欺騙時,他第一時間就跑到約會地點將諾爾打得落花流水,展現了他為妻子、為兒女、為家庭所做出的強悍氣魄,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家人受到一絲的傷害。在丹的身上,我看到他對家庭的鐵漢柔情,也感受到他對家人無怨無悔的付出及責任。

  家,無疑就是每個人肩上「甜蜜的負擔」,看完了本書,我了解到,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相處,幸福,就是吵吵鬧鬧,而我們一直活在幸福裡。

書名:《我不親愛的家人》(原名:《A Tiny Bit Marvellous》)
作者:唐.法蘭奇(Dawn French)
譯者:林小綠譯

撰文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推薦指數★★★☆(3.5/5)

  正值叛逆期的我們,經常和家人發生大大小小的爭吵與冷戰。你心中是否有些事是家人不懂或不諒解的?遇到這種情況,你通常會聽從父母的意見,還是堅持自己的理念
  當與家人意見相左、發生爭執、衝突時,你會如何找到管道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尋找心靈的出口?
  如果人生有一次機會重來且可以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到一個祥和、無爭吵的家庭,還是繼續待在原本吵吵鬧鬧的家庭?為什麼?

如果你也對本書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留言

本週熱門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馬克.李維著

讀後心得:   這是一本單純平實、卻又讓人沉醉其中的奇幻與愛情類小說,書中主角沒有名字,全書只用「我」字來代稱主角。故事主角自小時候就受到同儕排擠、嘲弄,老師的對待也顯得偏袒,從一開始的被欺負、曖昧卻不敢說出口的暗戀,到後來決定為自己挺身而出,當選班上班長,並認識忘年之交工友先生,與最要好的忘朋友馬克……。看到這裡,我不禁為主角在如此幼小的年紀,就必須承擔這麼多風風雨雨而感到同情。在什麼都還不懂的人生階段,就被迫接受這麼多的變異、離散,我們不得不成長、不變得堅強。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閱讀心得|《人浮於愛》 侯文詠著:沒有愛,一切都不成立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人浮於愛》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一本以「愛情」作為主題的小說,可以很通俗、灑狗血,或者內斂、深刻,大眾通俗的題材、最易亦最難,當外界以放大鏡觀望、這次侯文詠會怎麼詮釋這個「有說等於沒說」的主題時,作者交出了《人浮於愛》這本書。先不論喜歡與否,本書雙主線的寫法相當成功,從情節各自進行直到交錯而重疊,大大增加了本書的精采度。心彤、小琪兩位主角,明知對方不是「對的人」、卻還是越陷越深,同樣識人不清、坎坷的感情路,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何以見得?個性、思維固然是主因,但或許命運還是有些人為不可扭轉的成分,有時老天爺偏偏就是愛開玩笑,當我們於一道分叉路口選錯了方向,從此我們就偏離幸福愈來愈遠。然而,人生由不斷的「決定」組成,在評論其「好」與「壞」的同時,別忘記這些選擇,造就了我們各自呈現不同的色澤與價值。   人「浮」於愛,可取「人浮於事」中之「多於、大於」的定義,也可只認作「漂浮」解,載浮載沉。的確,在閱讀的過程,縱使是讀者,仍能強烈的感受到心靈那種漂流的不安定感,找不到根,心裡最純粹的那一塊信仰,也能感覺慢慢地流失。隨著故事慢慢開展,狗血一波又一波的灑,倒不是要多像八點檔那般煽情,以騙騙讀者的眼淚或罵名,我只感覺持續地在被淘空,堅持正向的信念慢慢破裂、毀壞,取而代之的是進入眼簾的醜惡、欺騙、性、外遇、錢、謀殺、心機、病態──誰說愛情是美好的?我也跟著不相信起愛情。或者,這世界上真的有愛情嗎?本故事主要人物有五位,心彤、小琪、范月姣、顧厚澤、毅夫,有男有女,不同個性、背景,就像是一個小社會,或許我們也像他們一樣,是迷失在物慾愛慾情慾世界中的一員。    「愛情要用什麼來衡量?錢嗎?可是我要的愛情明明是比錢還要更高貴的那個『什麼』。」 心彤即是一例。與母親若即若離的關係,讓她即使在母親離世後,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更沒有足夠的金錢觀。好不容易在趙強身上找到可依靠的安定感,卻又被好友橫刀奪愛,只能花錢滿足自己的物欲。回過頭來,恍然大悟,嚮往的錢、愛情、友情都沒了,當她終於想認輸,與一直守護著他的高翔過上平淡安穩的生活時,對方早已向女友求婚──太遲了,為什麼一切總是「差一步」?幸福難道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童話」?   在那樣自我崩壞的夜晚,心彤遇見毅夫──典型的高富帥,還是很有趣健談的公子哥。正當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