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和山姆上學去》(Including Samuel)(2012)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片名:《和山姆上學去》
臺灣區代理發行:台聖
導演:丹.哈比 (Dan Habib) |
導演、製片、監製皆為山姆親生父親一人擔任!

本影評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紀錄片以山姆為主角,導演為了記錄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山姆,而拍攝此部電影。一開始,導演也與一般大眾無異,對殘疾人士的權益漠不關心、甚至無感,直到發現兒子山姆罹患此疾病,才拋開成見,一舉投入並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受教權與生存權。片中個案,主要有山姆、凱斯‧瓊斯、愛蓮娜‧瑪菲、納森尼爾、艾蜜莉‧賀芙五人。這幾位主角並非罹患同一疾病,然而他們都是身心障礙人士。影片除了探討融合教育的體制外,也還原他們在學校上課學習的實際情形,可看到他們與同學的互動、求學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等,有時主角本人或家長會說出自己對於身心障礙以及特殊教育的看法。

  1970年代開始「回歸主流」運動,直到1990年代進而推行「融合教育」後,融合教育似乎已經成為身心障礙學生或特殊需求者的主流教育模式,然而融合教育真的適合每一位孩子嗎?這對身心障礙學生、普通學生、學校教師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山姆是腦性麻痺患者,學習智能正常,但因腦部受損,而導致動作協調與語言困難。很多時候,身心疾病並非那麼可怕,是人們有色的眼光,加深了患者與正常人的距離。像是山姆,好學、活潑開朗,其實就和一般同齡的學童一樣,對夢想充滿憧憬,山姆的父母為他選擇了融合教育,從低年級即開始進入普通班,和其他正常孩童相處、共同學習。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對山姆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他與班上同學相處融洽,同學也很了解他的喜好、個性,也沒有原先擔心的歧視或霸凌情形。這一切都歸功於家長、治療師與教師之間的配合,除了每週定期開會的IEP個別化教育計畫,討論出讓山姆、一般同學都能共同參與的課程設計外,平時上課時,治療師也要想辦法將治療融入班上氣氛,並引導山姆進入課程狀況。兩者雙管齊下,再加上科技輔具的協助,使得山姆學習得非常快樂,不必進入特殊教育班級,也能適應良好。

  凱斯‧瓊斯則是在受到不平等待遇後,起而為自身族群爭取權利的身心障礙人權份子。黑人加上腦性麻痺,使他除了行動不便外,還得受到同儕的異樣眼光,人們往往會視其殘疾與黑人身分做連結,問他:「是何時中彈受傷的?」然而這樣的問題,既不好笑、更對人不尊重,涉及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也讓他覺得不公平。他雖然是身心障礙患者,但他也有權利學習、工作、結婚,做任何一般人能做的事,但大眾常因他生理上的特徵,進而否定、貶低他,難道罹患腦性麻痺就不能享有和一般人一樣的待遇嗎?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反思現今社會的「多數者霸權」,並學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重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並且享有相同的權利。

  「我善良又幽默,可是人們並不知道。」愛蓮娜‧瑪菲的這段話,讓我感觸很深。高中生的她,被醫生判定為智能障礙,IQ可能不到50。她母親同樣為她選擇了融合教育,進入普通的社區高中就讀。平時,她情緒高低起伏相當大,甚至有時候會突然暴怒發飆,上課時同樣由治療師陪伴在側,為她安撫情緒,協助學習。然而,她卻沒有山姆那麼幸運,愛蓮娜和班上同學相處困難,影片中雖看不到同學有任何行為,但同學普遍對她冷漠、疏離,平時鮮少對話、互動,課後也會和她保持距離。

  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愛蓮娜並不快樂,時好時壞的狀況,使得她在部分課堂仍須待在特殊教育教室,與同學隔離。我不知道這樣的安排對愛蓮娜是好是壞,但正因如此,沒有完全融入班級的融合式教育,容易使得學生與患者劃清界線,認為她並不歸屬於這個班級,這也是我覺得現行融合教育仍需改善的地方。此外,當孩子漸漸邁入青少年,「害怕與別人不同」的心態會漸漸在心中萌芽,他們追隨大眾,進而遠離那些和他們不一樣的人。此時,身心障礙者首當其衝,常常成為被排擠的對象。如專家所述,融合教育制度,在低年級比較容易實行,但一旦到了青少年的年紀,該如何克服班上同學態度由熱情轉為逃避的轉變,是融合教育的一大挑戰。關於愛蓮娜的狀況,我並不認為融合教育對她是最好的。從訪談中可見,她其實是一位理性、有想法的一位女孩,但待在現在的班級,卻間接了壓抑她自己,也進而對學習、對社群失去興趣而感到失望。

  納森尼爾是天生的自閉症兒童,和山姆一樣,他就讀低年級,進入融合教育學校。不同的是,這裡的班級中,納森尼爾並不是唯一的身心障礙者,班上同時有多位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和一般正常的學童一同上課,也正因如此,學生們平常更能接受各式身心障礙的同學,納森尼爾在社交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媽媽瑪琳所說:「很多人害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因為我們害怕被批評。」現在的校園,就是以後的社群,如果每間學校的環境都像這樣,同學在班上能夠接受異己,那麼以後進入社會,也能夠接受並包容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若不採取融合教育,社群最後極有可能因分裂而導致瓦解、對立。能夠在他人面前展現真正的自己,是多好的事,融合教育不僅是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同時對普通的學生也是一種觀念上的革新,對兩方的身心發展都具有正面優良的影響。

  儘管融合教育的好處有許多,但那都是從長遠面來看,低年級的同學接受度較高,故執行得較為順利。但對年紀稍長的身心障礙者,如剛剛的愛蓮娜,或是以下的個案艾蜜莉‧賀芙,實施融合教育,對他們來說,可能不是很樂觀。艾蜜莉曾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現已改名為「思覺失調」症候群),她自述在她的身體裡住進七個靈魂,醫生根本不懂她的感受,因此只能靠著吃藥治療,但心理層面依然孤獨、混亂、認為沒有人能了解。吃藥的最大副作用就是發胖,此外,變得擁腫的身軀、混亂瘋癲的精神狀況,使得待在學校與同儕相處對艾蜜莉來說,變為一種折磨。權衡之下,艾蜜莉的母親最終仍選擇放棄融合教育,讓艾蜜莉回歸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現在的艾蜜莉,習得手語技能,打算日後參加手語老師資格考試。雖然病情暫時控制住,但思覺失調是「一定為復發,只是時間早晚」,未來艾蜜莉會如何還未可知,但能肯定的是,比起融合式教育、回歸正常,特殊教育學校才是更適合她的教育管道。

  看完這部紀錄片,導演並沒有提供融合教育究竟好不好的價值觀。從積極面來說,融合教育讓身障者的缺陷暴露在大眾眼裡,進而使他們從殘缺中逐漸找回自信,學到「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一般人能做到的事」,同時也能改正正常學生們的價值觀,拋開那些不適當的優越感,學習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且每個人都享有相同權利、擁有無限可能。就像是片中主角山姆,當他自身與周遭的人們,不再視身心障礙是一種負面的、不完整的缺陷,而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時,罹患腦性麻痺的他,反而使原本的家庭更加親密,哥哥伊薩更是為了他付出難能可貴的兄弟之愛,在學校也因他可愛的個性,結交到許多朋友,不管在哪裡,他都活得很幸福。

  然而,從消極面來看,依紀錄片中的案例,融合教育似乎只能在部分症狀較輕微的身心障礙者身上奏效,且當年齡越大,效力就越弱。精神方面有嚴重困難者、或是嚴重身心障礙的人士,要能夠與一般同學打成一片,甚至做和一般人一樣的活動,似乎仍有實行上的困難性。另外,這也與個人個性有關,假如山姆的個性不是那麼開朗樂觀,而是如同愛蓮娜那般剛烈直率,實施融合教育結果也不一定會是樂觀的。我個人認為,無論家長是否讓家中小孩進入一般學校,接受融合教育計畫,IEP個別化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孩童眾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大相同,如何讓小孩的獨特融入社會,是最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21世紀,人們自稱進入到文明社會,然而這個社會真的夠文明、夠進步、夠平等嗎?身心障礙人士,在這個社會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是不是均等的、是不是被尊重的?我想,融合、尊重、接納、包容不應僅僅只是口號,每個人(包括老師)的心胸都還不夠寬闊,特殊教育還有好大的進步空間。

推薦指數★★★★ (4/5)

一名父親對兒子所作最忠實的紀錄!
除了山姆以外,影片中還有多位案例,
他們不一定都是腦性麻痺兒,
但卻都是曾經或正在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兒童,
融合教育,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其利弊又為何?
這是一部很能引發大家思考的紀錄片,
當我們正拚命的為自己爭取更優渥的福利,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群少數、弱勢、因而常被忽略的家庭,
正在當新制度的白老鼠,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對他們最好的方式,
即使不是,也不知道該如何做......

看完影片的各位,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一同討論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本站樂果: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馬克.李維著

讀後心得:   這是一本單純平實、卻又讓人沉醉其中的奇幻與愛情類小說,書中主角沒有名字,全書只用「我」字來代稱主角。故事主角自小時候就受到同儕排擠、嘲弄,老師的對待也顯得偏袒,從一開始的被欺負、曖昧卻不敢說出口的暗戀,到後來決定為自己挺身而出,當選班上班長,並認識忘年之交工友先生,與最要好的忘朋友馬克……。看到這裡,我不禁為主角在如此幼小的年紀,就必須承擔這麼多風風雨雨而感到同情。在什麼都還不懂的人生階段,就被迫接受這麼多的變異、離散,我們不得不成長、不變得堅強。

閱讀心得|《回憶當鋪》 吉野万理子著:隱形的紀念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回憶當鋪》 作者:吉野万理子 譯者:林冠汾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青春又帶有一些奇幻成分的日本小說,一位身分成謎的女魔法師,在鯨崎小鎮靠近海濱處的小島,經營一間神祕的「回憶當鋪」。這是鎮上小孩,青少年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拉緊彼此的口風,捍衛住小孩獨有的、不被大人知道的最後一塊禁地。在這裡,小孩典當回憶,魔法師就會依回憶的有趣程度、精采與否而兌換不定的價格,然而,一旦過了二十歲,小孩仍未回來當舖贖回回憶,這些記憶片段,將一縷一縷,化作一顆一顆沉在海底、點綴海洋的海星……。

閱讀心得|《Q&A》 維卡斯.史瓦盧普著:十二道難題,一段人生

讀後心得:   《Q&A》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生命旅程,我們隨著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乘坐人生的雲霄飛車,有時高潮迭起,使我們的視線離不開書;有時椎心刺骨的文字牽引我們的情緒,在心裡替羅摩及其他同樣遭遇殘酷逆境的人流淚、不捨。在深夜裡,我時而平靜時而激昂的讀完書裡的每一字每一句,此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有多幸福。闔上了書,我知道此書會在內心帶給我從未有的波盪,雖然,我還是笑不出來。「夠幸福了。還抱怨些什麼呢?」我對自己輕聲說。   作者真實的描寫友情、親情、愛情、背叛、絕望、孤獨還有貧窮,讓我看到真正的人性。即使是一個善良的人,也可能迫於現實生活的壓力,變得自私或做一些我們認為是「醜惡」或「骯髒」的事,例如:偷竊、撿拾垃圾來吃、成為妓女、殺人……。我相信他們也不願意做這些事,但有時,連最基本的溫飽和尊嚴都無法擁有的他們,為了掙錢,為了生存,為了繼續活下去,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書裡的十二個故事,是羅摩從小到大的十二則記憶,有提摩西神父、他和好友薩里姆一起逃出販童的魔爪、他們曾經迷戀的電影明星阿曼‧阿里、差點被爸爸非禮的古蒂雅、他深深迷戀的妓女……,種種的悲慘經歷幫助他順利答對十二道問題,但在題目的背後,誰又能知道他之所以能答對,是因為這些痛苦、不堪的記憶,讓他想忘都忘不了呢?就如後來當了律師的古蒂雅對羅摩說的:「關鍵就在這裡,畢竟,益智比賽並非考驗知識,而是考驗記憶的比賽。」   進入了書中的世界,聽著羅摩緩緩訴說著一則一則關於他成長的故事,我發現其中也包含了印度及其他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國家的各式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卻不僅僅只有十二道而已:棄養孩子、同性戀、戀童癖、家暴、販賣兒童、貧民窟、偷竊、賄賂……。這些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但可惜的是,不管是印度或是同樣發生這些事情的國家,政府始終沒有提出較具體方法來改善,而我們這些人民,似乎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一波一波的新聞,漸漸的習慣淡忘甚至忽視這些事,如同羅摩的房東曾對他說的:「做一個合乎體統的孟買人,就是閉起你的眼睛、耳朵、嘴巴,你就會過的像我一樣快樂。」多麼諷刺的一句話啊!但我們不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做同樣的事嗎?「人身之疾與國政之失,皆發始於微末,若能防微杜漸,以治未然,或治病從淺中始,則身安國富,否則病禍不遠。」我想我們都應該在事情尚未失控前來改善或抑制這些問題,以免最後釀成更大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