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賞析|《南音》雜誌創刊號(1932)

南音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南音》創刊號,此雜誌於1932年1月1日開始刊行,頗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由化名「奇」所撰的<發刊詞>,期望本刊成為「思想知識的交換機關,盡一點微力於文藝的啟蒙運動」正可與其相呼應、相映成趣。當時台灣正值日本殖民時期,官方鼓勵說日語,在公學校接受教育的青年子弟,儘管學科內容與小學校不同,但亦是學日文。然而,《南音》作為臺灣文學雜誌,卻是以漢字寫成,夾雜收錄了臺灣話、文言文、中國白話文等文章、散文、評論或小說,而未收錄以日語寫成的作品。這在當時官方語言為日語、人民講台灣話因而受到影響以致語言能力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實屬不易,頗有與日語相對的意味,卻又是「溫柔的控訴」,不以激烈極端的方式批判總督府殖民、亦不明提太多政治,只期藉溫和的文字緩解人民的鬱憤苦痛,提升臺灣人民的文化水平。如此創刊之用心,實在令人感佩。以下分為幾個層次,敘述我對《南音》創刊號的觀察與感想。

一、語言文字
  雜誌內刊登的文章雖皆是漢語,細看會發現內含臺灣話、文言文、中國白話文,這或許與當時的臺灣話文論戰有關,關於臺灣作家應該使用什麼語文、臺灣文學為誰而寫,都還沒有統一的共識。而這些語言文字,依然受到當時日語的影響,故可以在雜誌內見到像是:敬<臺灣話文討論欄>一文,文字使用繁體字,語言卻使用臺灣話,並以日文片假名當成拼音符號,以標註臺灣話的讀音之奇特現象,例如:「的」讀作「エ」;「甚麼」讀作「シャミ」,此外,若出現疊字,也依日語習慣,在第二個字省略而寫作「々」,表「漢字重複」,例如:芥舟<開荒>一詩中「清風微々吹來/日光温々普照」等句。

  另外,雜誌內的用字,雖然大部分於現今皆看得懂,但仍有部分語句、甚至一些文章通篇的用字遣詞,是和現今臺灣白話文的說話、書寫習慣不同的。筆者推想,當時臺灣人民使用的中文,與現在的表達方式畢竟還是有差別的,這也說明了語言文字的不斷演進而不停滯。

  再來是《南音》裡亦跟隨中國白話文,採用標點符號,但是作家在斷句上還是有些不太純熟,故讀起來有時語順會覺得有些卡頓,影響閱讀上的理解,像是以一吼<老成黨(上)>中的一句:「念書要靜坐,身體挺直不能動彈!簡直是禁不起?況且,夏魔這樣地肆侮,幾乎,要發生暴動的現像?」除了斷句、標點符號使用不夠精確外,「現像」兩字於今日來看也是錯字,可見當時還未出現一套文字正確使用的通用規範,而這些臺灣作家,在逐漸遺忘漢字的時代下,尚能努力跟上新時代潮流,無論是跟隨中國白話文運動,或者重新建立起屬於臺灣人民的臺灣話鄉土文學,都非常不容易,從無到有,已經很令人驚服他們的文學創作與語言學習能力。

  最後,雜誌還很貼心的收錄當時民間臺灣話的「流行語」,解釋該詞語的出處及用法,讓人覺得頗有新意、會心一笑,例如舟<彈臭屁>,「彈臭屁」一詞比起「臭屁先」,意思更為激烈,形容大人物自吹自擂,像是彈臭屁一般,眾人竟還當成含笑花味一般地聞;新詞語有時也會在文章中出現,像南<愚齋愚話>中提及當時臺中的新方言,「官噫」一詞,係表示奇拔之意。這些詞的收錄也成為現今研究臺灣話文的珍貴史料。另外,《南音》裡許多作者多有化名,且以「單名」為多,甚至還有同一作者而以不同化名發表於同一期雜誌內,像是<說幾條臺灣話文的基礎工作給大家做參考>一文的作者郭秋生,又以「芥舟」的化名發表<開荒>一詩,雖不知道為何,但頗值得玩味。

二、作品
  1930年代,正是臺灣文學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小說、散文、新詩逐漸熬出頭,然而,扣掉全以日文寫成的作品,全以漢字寫成似乎還是顯得匱乏,這也是《南音》之所以創刊的緣由。綜觀《南音》第一期所收錄的內容,有祝詞、論說(臺灣話文論戰)、短文隨筆(有文言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新詩、創作小說等,文體豐富,有新有舊,兼顧文學的全面性,足以見編者黃春成等人之用心,目標讀者不僅僅是說臺灣話的人民子弟,還有仍保留中國語言書寫習慣的舊知識分子。

  首先,由發刊詞及眾人祝辭可見,《南音》是拋磚引玉的角色,雖然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被迫「現代化」,民生經濟逐漸有了起色,但因「建置未久,文化之向上不及經濟之發達,而文藝之進步遙有遜色」,故決定建立研究文學之團體,發表刊物,以在人民的苦悶心靈,添加文藝的潤澤,最終目的是希望「使思想、文藝浸透於一般民眾的心田」,眾人同時也強調,此刊物並非政治運動的工具,而是就文學討論、發表的文學活動園地。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劉達雲的祝詞,他是主編黃春成的同窗,除了花了些篇幅稱讚黃春成是有為青年以外,並不像其他人對《南音》有十足正面的展望,反而認為黃春成「今屈為文士,於不敢為春成賀,反為春成悲爾」、「我願春成勿以此而自足,當再接再勵,謹慎待時問世,方不負天之生才之非易也」,這些文句,雖擺在賀詞有些尷尬,但字字可見作者對黃春成的惋惜與恨鐵不成鋼的無限期待,令人動容。

  「論說專欄」,收錄了三篇臺灣話文論戰下的評論,可見當時文學家對臺灣該使用何種語言文字的自覺與發展方向,即便立場不一,但這些精切的討論對現代臺灣使用的語言文字系統,有非常大的幫助。或許從現代看來,當時他們的討論,如使用片假名作為臺灣話的注音等,是有些不妥或不科學,但正是這些討論的結晶,才有了今日臺灣字音字形的完善體系。其中郭秋生<說幾條臺灣話文的基礎工作給大家做參考>,對臺灣話的文字化,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方法,雖未必是最佳方針,但已經是非常科學、實質上的改造方式。臺灣是塊很特別的土地,前後經過多個政權殖民,再加上本島的原住民,使得島內的語言是相當豐富的,而這些文學家的討論,讓我了解到今日我們使用發展純熟的國語,是經過非常多先人的討論與苦思,擷取眾語言的好處集結而成,最終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相當不容易。

  「隨筆」裡雜錄了各種文類與語言。<讀史漫錄>是中國文言文,抒發作者對金與南宋之間關係的感受。火禾生是個很特別的筆名,其<X光線室>短篇笑話集結,雖是博君一笑的笑話,卻多有諷刺之處,如<是喔!按怎?>一則,描述向別人提倡女權主義抬頭的馬先生,在家對妻子的態度卻仍受父權主義主宰;<假常識>一則,諷刺在當時教育體制下的舊知識分子,面對西方新知識的傳入,反倒成了文盲。南的<愚齋詩話>由多則社會評論構成,對當時文人、文學風氣多有諷刺性的批判。以上篇章舉隅,可發現這些篇章大都篇幅短小精幹,卻意味深遠,其文字背後的深意亦發人省思。

  「新詩」收錄的兩則,一是慕專為《南音》創刊而作的詩<南國之音>,另一則是芥舟的<開荒>。兩篇都頗有在消沉的文化中,為新時代開闢打拚之感,充滿積極正向光明,這時的新詩,仍帶有濃厚的散文色彩,並未完全詩化而有出奇制勝的語句,但文字間已開始慢慢有詩的韻律出現。

  至於「創作」裡收錄兩篇短篇小說,整體來看一吼的<老成黨(上)>,語言文字運用得還有些不通順,主要是描述那些看似道貌岸然的舊知識分子,交際時總說些不著邊際的門面語,實際上則已腐敗而沉溺在聲色娛樂之中,與中國根本傳統倫理道德相悖。而懶雲所作的<歸家>相較之下則成熟許多,讀完會讓筆者想到魯迅的<故鄉>,背景同樣是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回到故鄉去,而本篇的主角卻顯得有些有志難伸,害怕接觸社會,也為幾年間新制度建置快速的社會感到混淆而無所適從,與同村中土生土長的臺灣長輩交談,聽著他們懷念過去,而對新知識的傳入有著錯誤認知的樣子,讓他逐漸搞不清楚社會的「進步」,究竟是好還是壞,讀來頗覺得耐人尋味,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總有一群人民,反而因無法適應而過著矛盾而艱苦的生活。

三、參考書目
《南音》,創刊號,1932年1月1日。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本文論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大學畢業啦!雖然平常多為分享一些自己的文學作品或閱讀心得,
但其實身為中文系學生,寫最多的是小論文XD
也因此學期間才會很少發文,真的是忙作業就焦頭爛額了,
沒有其他心力繼續看書、寫心得QQ

這次再度重磅大方放上我自己在課堂上的期末報告,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種形式~
未來也會放上其他可以放的小論文,供大家參閱囉,
相信對於中文系的學弟妹們應該滿有幫助的!
如果你也對本篇賞析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人浮於愛》 侯文詠著:沒有愛,一切都不成立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人浮於愛》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一本以「愛情」作為主題的小說,可以很通俗、灑狗血,或者內斂、深刻,大眾通俗的題材、最易亦最難,當外界以放大鏡觀望、這次侯文詠會怎麼詮釋這個「有說等於沒說」的主題時,作者交出了《人浮於愛》這本書。先不論喜歡與否,本書雙主線的寫法相當成功,從情節各自進行直到交錯而重疊,大大增加了本書的精采度。心彤、小琪兩位主角,明知對方不是「對的人」、卻還是越陷越深,同樣識人不清、坎坷的感情路,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何以見得?個性、思維固然是主因,但或許命運還是有些人為不可扭轉的成分,有時老天爺偏偏就是愛開玩笑,當我們於一道分叉路口選錯了方向,從此我們就偏離幸福愈來愈遠。然而,人生由不斷的「決定」組成,在評論其「好」與「壞」的同時,別忘記這些選擇,造就了我們各自呈現不同的色澤與價值。   人「浮」於愛,可取「人浮於事」中之「多於、大於」的定義,也可只認作「漂浮」解,載浮載沉。的確,在閱讀的過程,縱使是讀者,仍能強烈的感受到心靈那種漂流的不安定感,找不到根,心裡最純粹的那一塊信仰,也能感覺慢慢地流失。隨著故事慢慢開展,狗血一波又一波的灑,倒不是要多像八點檔那般煽情,以騙騙讀者的眼淚或罵名,我只感覺持續地在被淘空,堅持正向的信念慢慢破裂、毀壞,取而代之的是進入眼簾的醜惡、欺騙、性、外遇、錢、謀殺、心機、病態──誰說愛情是美好的?我也跟著不相信起愛情。或者,這世界上真的有愛情嗎?本故事主要人物有五位,心彤、小琪、范月姣、顧厚澤、毅夫,有男有女,不同個性、背景,就像是一個小社會,或許我們也像他們一樣,是迷失在物慾愛慾情慾世界中的一員。    「愛情要用什麼來衡量?錢嗎?可是我要的愛情明明是比錢還要更高貴的那個『什麼』。」 心彤即是一例。與母親若即若離的關係,讓她即使在母親離世後,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更沒有足夠的金錢觀。好不容易在趙強身上找到可依靠的安定感,卻又被好友橫刀奪愛,只能花錢滿足自己的物欲。回過頭來,恍然大悟,嚮往的錢、愛情、友情都沒了,當她終於想認輸,與一直守護著他的高翔過上平淡安穩的生活時,對方早已向女友求婚──太遲了,為什麼一切總是「差一步」?幸福難道永遠只是遙不可及的「童話」?   在那樣自我崩壞的夜晚,心彤遇見毅夫──典型的高富帥,還是很有趣健談的公子哥。正當她...

閱讀心得|《心願清單》 吉兒.史摩林斯基著

讀後心得:   故事從一個荒謬離奇的車禍開始。故事主角琴恩開車送初認識的朋友瑪瑞莎回家,沒想到就在瑪瑞莎拿減肥湯食譜給琴恩時,竟發生嚴重車禍,瑪瑞莎因而身亡。這個陰霾讓琴恩從此委靡不振,原本個性就不夠積極的她,像隻鴕鳥般逃避現實,她一直認為她是間接殺死瑪瑞莎的兇手,揮之不去的陰影猶如一顆巨大的石頭壓在心上,鬱悶又難以呼吸。然而,一張藏於瑪瑞莎皮包裡的心願清單,就此改變琴恩消極失魂的人生。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馬克.李維著

讀後心得:   這是一本單純平實、卻又讓人沉醉其中的奇幻與愛情類小說,書中主角沒有名字,全書只用「我」字來代稱主角。故事主角自小時候就受到同儕排擠、嘲弄,老師的對待也顯得偏袒,從一開始的被欺負、曖昧卻不敢說出口的暗戀,到後來決定為自己挺身而出,當選班上班長,並認識忘年之交工友先生,與最要好的忘朋友馬克……。看到這裡,我不禁為主角在如此幼小的年紀,就必須承擔這麼多風風雨雨而感到同情。在什麼都還不懂的人生階段,就被迫接受這麼多的變異、離散,我們不得不成長、不變得堅強。

閱讀心得|《回憶當鋪》 吉野万理子著:隱形的紀念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回憶當鋪》 作者:吉野万理子 譯者:林冠汾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青春又帶有一些奇幻成分的日本小說,一位身分成謎的女魔法師,在鯨崎小鎮靠近海濱處的小島,經營一間神祕的「回憶當鋪」。這是鎮上小孩,青少年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拉緊彼此的口風,捍衛住小孩獨有的、不被大人知道的最後一塊禁地。在這裡,小孩典當回憶,魔法師就會依回憶的有趣程度、精采與否而兌換不定的價格,然而,一旦過了二十歲,小孩仍未回來當舖贖回回憶,這些記憶片段,將一縷一縷,化作一顆一顆沉在海底、點綴海洋的海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