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給青春的第二條路》 余浩瑋著:隻手翻轉命運

給青春的第二條路

讀後心得:

  此書以像是作者到某校演講的內容側錄方式呈現,讀來像是作者在和每一位青少年說話那般貼近,更能讓人感受余浩瑋的成長歷程與他創辦青藝盟的理念。他在他人眼中,絕對不是一位好孩子:打架鬧事、惹麻煩、違逆師長、學歷國中畢業……這些特質與傳統社會的價值觀相互違和,自然不受到大部分師長的青睞,也因此在日後創辦青少年劇團時,這些社會標籤更一度成為他營運青藝盟與花樣計畫的最大阻礙。

  有時社會的價值觀往往限制了一個人的發展可能,在余浩瑋還在學時,每當他闖禍,老師往往以體罰的方式解決,這反而讓他益加厭惡體制內的教育模式;當他想要報考劇校時,父親卻強烈地反對,只因為這是條「沒出路」的前途。十多年後,他從當年與長輩衝突的當事者,變為家長與孩子的調解者,面臨的問題還是一樣:成績、學業,甚至反過來質疑他「不誤正業」,社會一直在進步,但古今師長卻依然抱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行行出狀元」變成沒人在意的口號。唯一不同的是,余浩瑋已經不再是當年血氣方剛,只懂得用暴力、爭吵、叛逆、作亂來解決一切的毛頭小子,「老師不因我的成績否定我。反而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拉了我一把,讓我在課本以外的世界裡漸漸找到我自己的價值。」因為有良師的輔導與啟發,帶他進入「芝山青文化工作室」(青藝盟前身)的劇團世界,並藉由劇團的訓練逐步改變他原來缺乏耐心、不尊重他人、過於衝動等缺點,長大後的他,將腦中的想法付諸實現,並在戲劇的籌備與青少年人才的培育當中找到生命的熱情,即使後來身邊的良師與同伴一位一位礙於現實生計走掉,他仍堅守崗位,以行動、以成果反過來向曾經懷疑他的師長與現在「花樣計畫」的家長們證明:成績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其中的成長,與終於朝著自己夢想努力的可貴!

  從中輟生搖身一變,變為劇團創辦人,他因為曾經的身分,更能理解青少年心中想要突破安逸及控制的矛盾感受,父母強加期望在小孩身上,卻從未考慮小孩真正的興趣。正因如此青藝盟的創立,成為一場溫柔的體制外教育革命。他讓富有表演熱忱的青少年,擁有一次機會,在半年多的時間投入劇團的創作、準備與演出,這除了讓他們能夠熟悉劇場的運作模式之外,也鼓勵青少年「獨立思考」的邏輯思維,更幫助他們心理輔導,嘗試和父母對話、說出自己對生涯規劃的意見,並且雙向溝通。許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們最後演出的成果後,均放下了原先的偏見;也有許多孩子在參與完花樣計畫後,決定回歸課業,在興趣與學習間取得平衡;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在參與之後找到了除劇場外另外的興趣,決定與家長再次溝通……。這些改變,都是在參加完花樣計畫之後才發生的,如果沒有這樣一次類似成人禮的長期活動(需要高參與度且長達半年,相較於青少年大多只有兩~三天的營隊,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孩與父母因不諒解而打下的結可能永遠都不會解開。

  此外,青藝盟也改變了許多曾經像是余浩瑋那樣的不良青年,這些被社會半放棄的邊緣人,因為少了人拉他們一把,可能就此沉淪或走向黑道的不歸路,但是青藝盟給了他們收容的懷抱,透過藝術、在劇場工作,余浩瑋成功用戲劇翻轉教育、逆轉許多人差點跌倒谷底的人生!看完這本書,我深深了解師長身分的重要性,他們可以輔導學生、救贖學生、協助學生找到生涯進路;卻也能限制學生、否定學生、阻礙學生追求人生的夢想,其中,「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自以為為下一代設想好最好的人生道路,卻沒想過他們適不適合、喜不喜歡,更下意識不自覺地否決了小孩獨立思考的空間。我深深以此為期許,希望以後每位老師都能成為學生生涯追索的翅膀,而非阻礙他們前進的絆腳石。

書名:《給青春的第二條路》
作者:余浩瑋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推薦指數★★★★ (4/5)

  很適合正值國高中迷惘期的迷途羔羊們看!因為作者本人有相似經歷,所以遇到那些快要走偏的青少年,更能同理,並且突破這些青少年的心防,重新讓他們的生活回到正軌,更培養一技之長。本書雖然文長偏短,但就像是聽完一場演講一般,得到滿滿的反思與收穫。雖然是勵志的書籍,可是卻不是「心靈雞湯」!藉著作者從進入劇場世界、基層學習、管理、經營,最後創業、開闢另一片天空的過程,他靠著自己的力量一點一滴改變自己也改變別人,這種「以自己之手翻轉世界」的實踐精神,非常值得年輕人學習。

如果你也對本書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回憶當鋪》 吉野万理子著:隱形的紀念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回憶當鋪》 作者:吉野万理子 譯者:林冠汾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青春又帶有一些奇幻成分的日本小說,一位身分成謎的女魔法師,在鯨崎小鎮靠近海濱處的小島,經營一間神祕的「回憶當鋪」。這是鎮上小孩,青少年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拉緊彼此的口風,捍衛住小孩獨有的、不被大人知道的最後一塊禁地。在這裡,小孩典當回憶,魔法師就會依回憶的有趣程度、精采與否而兌換不定的價格,然而,一旦過了二十歲,小孩仍未回來當舖贖回回憶,這些記憶片段,將一縷一縷,化作一顆一顆沉在海底、點綴海洋的海星……。

閱讀心得|《上蒼選了妳:全民女孩Selina的地獄90天》 張承中著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上蒼選了妳:全民女孩Selina的地獄90天》 作者:張承中 讀後心得:   還記得六、七年前看到Selina被燒傷的新聞時,我心裡既震驚又心疼,心想:這麼一個愛漂亮的女孩,怎麼可能承受得了這種痛?爆破戲現場的影片、新聞那即使已經打了馬賽克卻依然驚人的復原中的傷口照片、開記者會時那幾乎佈滿全身的疤痕和新皮……,當時看著這些新聞和影片,我們全家人都感動落淚了。嚴格說起來,我們並不是Selina的歌迷,甚至也鮮少特別關注她,但得知事發的當下,全家人都在第一時間用各自的信仰、宗教為她祈禱,希望她能好起來,正是這股勇敢又樂觀的堅定,讓全部的人都被她的堅強而懾服。

閱讀心得|《靈魂擁抱》 侯文詠著:人,不過是隻慾望的獸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書名:《靈魂擁抱》 作者:侯文詠 讀後心得:   「名氣」和「高貴的靈魂」是否劃上等號?表面的名氣及外貌,是否與內心表裡如一?故事肇因於一場誤會,署名俞培文的網路文章<靈魂擁抱>,因為內容平實又易感動人心,很快地便在網路上造成廣大迴響。然而,文章根本不是俞培文本人的作品,而是不知名的讀者假冒他的名義發佈在網路上的。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