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最新文章

賞析|書法評介:北魏碑刻《張猛龍碑》與《鄭文公碑》

前言:   《張猛龍碑》與《鄭文公碑》都是北魏著名的碑刻,據考究,兩碑刻成時間相近,但書體結構和風格卻頗有不同, 以下以兩碑為例,分別簡介其筆法、美學風格等特色。 《張猛龍碑》 筆法特色   《 張猛龍碑》中大致有方點、圓點、捺點三種,其典型的點法形象就是三角形,宜善用頓藏之筆法技巧。誠如衛夫人所言:「點如高峰墜石」,方點要以切筆入紙,果斷且不失厚重,圓筆則力求氣象渾穆,筆法奇逸。  1. 橫畫    《張猛龍碑》往往每字都有一主橫畫,運筆過程中往往經過側筆取勢、中鋒頓挫、收筆含藏三個階段,起收筆或方或圓,氣象萬千。其它如字之結構的短橫,亦視整體橫畫之搭配而粗細自如,富於變化。  2. 豎畫    豎畫起筆亦是點畫的延伸,切翻下行之後中鋒行筆即是一豎。豎畫注重的是行筆中實,筆力貫串,其收筆有垂露、懸針之別,垂露者行筆至尾端略帶回鋒,懸針之法則中鋒用筆至尾端出鋒,行筆中段處宜留意線條之粗細變化。  3. 撇畫    撇畫仍為點畫的延伸,直寫為豎,斜寫為撇,入筆一樣切翻,只是中鋒向左下運行,臨習的同時宜仔細觀察各撇畫之特色,並非一味由粗至細之線條,宜把握「變態之正宗」一語而富予變化。  4. 捺畫    捺筆之寫法,把握用筆自然之原則,行筆至頓點處重壓,旋即緩緩輕收,自能一氣呵成,毋須過度刻畫其外形,一切以自然為依歸。  5. 鉤畫    側鋒起筆後轉中鋒,至轉折處中鋒稍頓再轉側鋒,這樣用筆的轉換,亦當留意一氣呵成,氣脈連貫。  6. 折筆    轉折處是橫豎兩筆劃的自然銜接,有自然轉折一氣呵成之筆法,亦有橫畫書寫至轉折點再重新起筆側勢重壓急收,形成風格強烈之折角,隨著結字多變故險中出奇。  結體特色   《 張猛龍碑》結體多取左傾之側勢,然往往透過捺筆或右側轉折處之強調而達平衡之效果,故意態奇逸,可謂險中求正的典範,與《爨龍顏碑》、《靈廟碑陰》、《暉福寺》、《石門銘》、《鄭文公》等,同為隸楷之極則。  1.左傾取勢,險中求正   《張猛龍碑》字之結體往往左傾取勢,左放右收,字形風格既舒展又緊湊。故左右兩部分組成之字往往右邊大於左邊,看似奇崛,然實為平衡之效果,可謂寄寓險中求正的變化。  2.重心上移,下盤寬博   《...
最近的文章

賞析|書法評介:顏真卿書法藝術

一、用筆特徵與風格   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並能集唐楷之大成,開創新風格,影響後世學書者之研習方向,如唐後各大書法家,無不自顏起步,而有成就。真卿碑刻佳品如《多寶塔》、《麻姑仙壇記》、《李元靖碑》、《顏勤禮》與《顏氏家廟碑》,均能顯現真卿筆法。大致說來,顏字體態端莊,雍容大方,舒展開濶,疏密適當,結構 停勾,剛柔並濟,避讓得體,筆力健壯,頓挫分明。    分析顏字簡單來說,他的點圓渾厚實而富力感,如墜石落地,落筆藏鋒,也就是略頓後即收鋒,顯得飽滿圓聚而有力,骨力內容以免臃腫。顏字的點姿態頗多,或仰或俯,或向或背,隨字異形,生動而穩重,且用筆靈活。顏字豎畫如拉弓弦,曲中見直,粗厚得勢,筋力豐滿,尤多向勢環抱乃能圓潤。顏字撇捺,是撇厲捺重,大氣磅礡,撇如斷劍截牛肉,俐落挺拔,捺多一波三折,起筆先逆鋒朝上仰,瞬即向下行筆,形成一折,中段後而下,稍粗重為二折,出捺按筆舖毫,然後逐漸側鋒,且戰且走,造成雁尾顯示特徵。 顏字的折與鈎亦獨具一格,轉折先重頓或斷筆意連,鈎 畫則蓄勢趯提,沈著老練。    顏字法體,平正中求險峻,既筆意相連,亦筆斷意連,力求古樸莊嚴,遒 勁豪宕。 顏體的結構特徵,一是豁達端莊,正面示人;二是寬博大方,雍容華茂;總之,顏體宣有「雄」、「健」、「秀」的特徵,即雄在氣概上,健在用筆上,秀在變化上。臨摹時,如果忽視這些特徵而一味追求粗壯,就難以得到顏書的真髓。    其用筆方圓兼備,以圓筆為主,用筆雜揉篆籀,外圓內方。其大字如《東方朔像贊》與《金天王廟題名》,莊偉、俊拔,其風格圓渾清雄。汪中曾云:「魯公之書,照耀寰宇,其人則忠憤浩然,其字則堅實樸厚,學其為人,學其書藝,二者都不偏廢。」    顏體風格亦有所轉變。 中期:剛健雄厚,大氣磅礡。  成熟期:凝重深沉,雄肆其外,秀穆其內,其筆畫圓勁渾厚,改「緊結」為平正的「寬結」。 其 學書歷程為: 學褚遂良的書法→得筆法於張旭→擺脫初唐書法。  二、美學理念    周鳳五曾云顏真卿的書法「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法之外。」  三、歷代評論   清‧萬經在《分隸偶存》中評其「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效之右。」    清‧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評:「字覆爾雅超逸,可為百世楷模,漢石...

賞析|書法評介:東漢隸書《史晨碑》(《史晨前後碑》)

一、《史晨碑》簡介    史晨碑是漢隸由發展到成熟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萬經評此碑:「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布伍整齊,凜不可犯。」寫時落筆雅致,宛似君子淑女般的文字,為許多書法學習者所喜愛。  《史晨碑》有二,並刻於一石。前碑銘文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銘文十四行,行三十六字。此碑文字磨滅處極少,前後碑書風相類,似同出一人之手。書風溫潤典雅,筆致圓厚樸實,字型端莊嚴整,意態肅穆爽峻,為漢隸中之逸品。  二、筆法特色   《史晨碑》橫畫的起筆、收筆,多以圓筆為主,但也有方起圓收的。    結字修養緊密,平正秀潤,法度嚴謹,線條中鋒圓融,提按分明,勁健遒逸。點畫疏密勻稱,顧盼有情。整體章法和諧統一,秩序並然,步伍整齊,給人以一絲不茍、端莊典雅的美感。    用筆大多以露鋒入筆,但露而能藏,尖而寓圓,變化極為自然。波碟分明,提按較強,燕尾或平出或上挑成方折,變化尤為豐富。  三、歷代評論   清‧萬經在《分隸偶存》中評其「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效之右。」    清‧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評:「字覆爾雅超逸,可為百世楷模,漢石最佳者也。」   清‧方朔在《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中說:「書法則肅括宏渾,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詢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四、藝術風格 1、應規入矩、法度謹嚴。    《史晨碑》為東漢中晚期的代表,它偏重於規矩和法度,不同於那些藝術個性極其張揚的早期石刻,屬於較成熟的作品。其特點是字型工穩、筆法嚴格、結構勻稱、意態端莊。 2、秀逸典雅,端莊敦厚。    東漢桓帝、靈帝時期立碑之風極盛,《禮器碑》、《曹全碑》、《史晨碑》、《華山碑》、《乙瑛碑》等一大批優秀作品湧現出來。這些碑刻的共同特點是筆力圓潤、造型秀逸多姿,均屬於「多骨微肉、多力豐筋」的作品,為漢隸中最標準的一類。《史晨碑》結體方正,給人以端莊典雅的美感,較其它幾碑的筆勢健勁遒逸,更多古樸敦厚的氣息。楊守敬《平碑記》云:「碑下一層字嵌置跌眼,向來拓本難於句讀,自乾隆已酉(1789年)何夢華將跌眼鑿開,從此全文遂顯。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3、方圓兼備,極盡變化。  漢碑的筆法大致...

閱讀心得|《青春瑣事之樹》 林達陽著:那些被遺忘的瑣事,寫給青春往事的恆溫情書......

書籍簡介: 輯一 青春倒數.關於詩 進入三十歲的前三十天……   在作者進入三十歲的前一個月,描寫他從以前到現在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也是本書最主要的部分。三十篇散文,每篇都是不同的主題、青春回憶,唯一的共同點是,無論是什麼故事,最後都導向同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林達陽藉由探討什麼是「詩」,將他內心意識意象化、情節化,讓讀者感受到他在文學創作的路上孤獨求索的苦悶,還有藏在細碎文字當中的青春瑣事。 詩是有意的迷糊。世界充滿煙霧,詩是我一直在乎霧裡的某種人情世故。 一隻水鳥慢條斯理拍著翅膀,快速掠過河面。我們必須慢慢去過那些恆常急迫的生活。 如果青春是一座孤島,詩就是那些反覆擁抱孤島的海浪。我想,現在我可以回答妳的問題了。詩人像是什麼呢?如果仔細聽,詩人應該要像是--或者應該就要是海風裡那個對妳說話的聲音。 園遊會是那種永恆的夕陽,美的理想狀態,以善與快樂為名,我們一次次去嘗試不可能的事,一次次以為自己這回能更靠近一點。但關於詩,園遊會只是一次教學演示,我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費盡心思,但願能讓妳多了解一點。 輯二 渴望重覆之樹 如果可以重覆活在那些美好的回憶裡,多好。   渴望回到過去、再一次擁有,可是人生是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本輯內收錄的都是不能重來的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的生離死別。回到過去,真的好嗎?會不會那些我們所自以為的美好的回憶,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我又一次賭氣地從路旁的地磚霍地站了起來,暗暗立下一個自以為無比堅定的決心:總有一天我也要變成高大堅強、有志有為的大人,變成守護者,變成愛並得別人當然最好是眾人的愛,變成力量,變成蓄涵著閃電的雲霧,變成詩,而且是最好的。總有一天我一定要。雖然最後未必就真變成你我想像的那樣,也雖然,變過去以後,很可能就再也變不回來了。 輯三 學院牆 在花蓮的那些日子……   本輯寫的是作者在學時的回憶,特別是在花蓮念研究所的時期,畢業前畢業後,短短的時間,卻出現好多不一樣。明明才剛畢業,新生就一波一波的湧入,更迭沒有盡頭,而自己已經被推到學生身分之外。「冬天裡的暖日子不是永遠的。陽光再好,總是下起大雨的時候。」有些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永遠改變了。唯一不變的只剩下被太陽曬得暖烘烘的花東縱谷……。 四下無人,即使打著傘行走其上,仍無法不被淋得濕透。但抬頭去看,不論誰都能訝異的發現也許是風向的緣故,道旁新砌起的學院之牆,竟仍完全...

賞析|書法評介:歐陽詢書法藝術

一、用筆特徵   歐陽詢書法遠承魏、晉,在六朝樸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他用筆從古隸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轉摺處幹淨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爲森嚴的氣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書的特色可用「險勁」二字來概括。   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唐人評為:「若草裡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爲「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 二、美學結構   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歐體字比顏、柳、褚體略長,豎畫挺直,折角峻利;浮鵝彎鈎略向右上方帶出,猶存隸書遺意,更可視為是歐體的特徵;其用筆平緩徐行,既不像褚體之富於提按、斜曲,也不像顏體和柳體之偏重藏鋒、迴筆,所以顯得特別安穩。 結字則以端正為原則,不但整個字安排得極為穩妥,連字中的每 一個局部也都十分停當,達到了結構美的極致表現。  舉九成宮醴泉銘為例:  結構:平正、嚴謹、舒朗、不偏不倚,被宋朝人推譽為「楷法極則」。潘伯鷹稱此碑:「其位置輕重,不能絲毫移易,一字一畫,都成為後世模範,影響之大,不下於王羲之《蘭亭序》」。  外形:(一)狹長,即高度大於寬度,形成一種黃金比例之美。(二)中宮緊湊,即內部緊嚴,外部舒展。(三)抑左揚右,即全字外形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左高右低的梯形狀,形成一種具有側面、動態,三度空間的美感。(四)取背意,即對立的兩豎畫,絕大都數是取背意。  三、對後代影響   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而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另外,他所創「歐陽詢八訣...

賞析|書法評介:《毛公鼎》與《頌鼎》之銘文書法

一、《毛公鼎》 藝術欣賞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鐘鼎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莊。書法線條圓勁蒼老、質樸渾穆、飽滿遒勁,體勢沉雄莊重,佈局妥貼,氣度軒昂。用筆方圓互用,筆力沉雄;結字謹嚴而不失瑰奇,形體修長而儀態萬千;章法有行無列,錯落有致,字字相生,如眾相拱心。   從拓片可見,其文字是在「不規則」的載體上(鐘鼎深腹內)表現,能處置得井然有序,和諧統一,且生動多姿,實是難能可貴。在書法上,比起西周早中期,毛公鼎文字書寫無一不表現出高超的形式美感,與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已臻高度成熟和規範。    《毛公鼎》筆法精嚴,結構勁健,線條極盡渾凝拙樸,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貌,強有力的線條感覺與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顯示出一種理性的審美趣向。  筆法線條    《毛公鼎》銘文書法形體修長而工整,線條呈「圓」,回曲婉蜒,堅韌纖徐,筆之起收處常呈尖狀,筆觸長短互用,輕重有別,更多的是給人以「壯」之美。用筆貴在凝重,通過線條內在的張力和律動,給人以力量和美感。起筆有重有輕,還要有逆入平出頓挫之法的體現。行筆有轉有折,筆劃的外部形態有圓有方,有粗有細。收筆用鋒略尖,也要有平實飽滿的停留回護或露鋒收筆。    書寫中要疾澀相間,注重線條的力感,以求古拙樸致,還要注意粗細、快慢、輕重、疾澀的節奏變化。轉折處稍加撚轉之法,使鋒穎緊裹其中,書寫的線條看似粗糙,實則內力堅韌,富於力量與彈性而出現起伏跌宕。臨寫時一方面要熟練掌握中鋒圓筆的運筆方法,另一方面在運筆過程中,還應把握好較強的動作節奏感。    結字造型有甲骨文的稚野率真,又有小篆的平衡勻稱。象形文字形象生動,血肉豐滿,表現出自然的凝聚力和人為的裝飾美,大膽奇特的想像力和隨勢而立的結體型態,使它具備了飛動瀟灑的形態。  價值與評價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為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之譽,現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中華民國國寶。    郭沫若評《毛公鼎》:「銘全體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此於宣王之時爲宜」,並...

賞析|書法評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附錄《毛公鼎》原文、翻譯、意涵)

一、工藝美學 甲骨文   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龜甲和動物的骨頭上,筆畫很細,不可能出現墨團類的肥筆,並且換向也很難圓轉自如,一般都只好重新起筆,寫成方折的形體。保存許多象形字,有些字還帶有圖畫的性質。「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圓筆、肥筆極少,方筆、瘦筆多見。大部分字結字較瘦,體勢略顯修長。刀筆偏硬朗,導致筆畫外沿較乾淨。筆畫的兩頭尖,中間粗,筆與筆的交合處無刻意的「焊點」。 顯得剛勁有力,富有刀筆味。  金文   金文主要是用範模澆鑄的,因此即使筆畫寫得很細,澆鑄出來也成倍地變粗,並且能出現肥筆,轉折處也過度圓渾,不帶稜角。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文化價值  甲骨文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凶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緻。目前出土龜甲獸骨上的記載,舉凡干支曆法、信仰神祇、戰爭紀錄,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祈雨祈晴、祭祖、生產、畋獵等之占卜,數量繁多,為考究商代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資料。  金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三、工藝製造流程  甲骨文   甲骨文(包括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的承載物自然是龜甲和獸骨,製作手法主要是契刻,當然也有先書後刻的,有些出土的甲骨板上只有墨跡,並未契刻就是有力的證明。  金文   金文是工匠先將字以刀刻於金屬器的范模上,待其澆灌鑄成後,字的形體自然顯得圓粗,有如餅乾置入烤箱烤前與出爐後的膨脹對比之感。  四、工具 甲骨文 書寫工具:刀(材質不明),有的先以毛筆(材質不明)書寫再契刻  材料:龜甲、獸骨(通常是牛或鹿的肩胛骨) 金文 書寫工具:刀(金屬材質,刃應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