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最新文章

賞析|書法評介:歐陽詢書法藝術

一、用筆特徵   歐陽詢書法遠承魏、晉,在六朝樸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他用筆從古隸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轉摺處幹淨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爲森嚴的氣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書的特色可用「險勁」二字來概括。   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唐人評為:「若草裡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爲「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 二、美學結構   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歐體字比顏、柳、褚體略長,豎畫挺直,折角峻利;浮鵝彎鈎略向右上方帶出,猶存隸書遺意,更可視為是歐體的特徵;其用筆平緩徐行,既不像褚體之富於提按、斜曲,也不像顏體和柳體之偏重藏鋒、迴筆,所以顯得特別安穩。 結字則以端正為原則,不但整個字安排得極為穩妥,連字中的每 一個局部也都十分停當,達到了結構美的極致表現。  舉九成宮醴泉銘為例:  結構:平正、嚴謹、舒朗、不偏不倚,被宋朝人推譽為「楷法極則」。潘伯鷹稱此碑:「其位置輕重,不能絲毫移易,一字一畫,都成為後世模範,影響之大,不下於王羲之《蘭亭序》」。  外形:(一)狹長,即高度大於寬度,形成一種黃金比例之美。(二)中宮緊湊,即內部緊嚴,外部舒展。(三)抑左揚右,即全字外形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左高右低的梯形狀,形成一種具有側面、動態,三度空間的美感。(四)取背意,即對立的兩豎畫,絕大都數是取背意。  三、對後代影響   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而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另外,他所創「歐陽詢八訣」...
最近的文章

賞析|書法評介:《毛公鼎》與《頌鼎》之銘文書法

一、《毛公鼎》 藝術欣賞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鐘鼎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莊。書法線條圓勁蒼老、質樸渾穆、飽滿遒勁,體勢沉雄莊重,佈局妥貼,氣度軒昂。用筆方圓互用,筆力沉雄;結字謹嚴而不失瑰奇,形體修長而儀態萬千;章法有行無列,錯落有致,字字相生,如眾相拱心。   從拓片可見,其文字是在「不規則」的載體上(鐘鼎深腹內)表現,能處置得井然有序,和諧統一,且生動多姿,實是難能可貴。在書法上,比起西周早中期,毛公鼎文字書寫無一不表現出高超的形式美感,與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已臻高度成熟和規範。    《毛公鼎》筆法精嚴,結構勁健,線條極盡渾凝拙樸,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貌,強有力的線條感覺與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顯示出一種理性的審美趣向。  筆法線條    《毛公鼎》銘文書法形體修長而工整,線條呈「圓」,回曲婉蜒,堅韌纖徐,筆之起收處常呈尖狀,筆觸長短互用,輕重有別,更多的是給人以「壯」之美。用筆貴在凝重,通過線條內在的張力和律動,給人以力量和美感。起筆有重有輕,還要有逆入平出頓挫之法的體現。行筆有轉有折,筆劃的外部形態有圓有方,有粗有細。收筆用鋒略尖,也要有平實飽滿的停留回護或露鋒收筆。    書寫中要疾澀相間,注重線條的力感,以求古拙樸致,還要注意粗細、快慢、輕重、疾澀的節奏變化。轉折處稍加撚轉之法,使鋒穎緊裹其中,書寫的線條看似粗糙,實則內力堅韌,富於力量與彈性而出現起伏跌宕。臨寫時一方面要熟練掌握中鋒圓筆的運筆方法,另一方面在運筆過程中,還應把握好較強的動作節奏感。    結字造型有甲骨文的稚野率真,又有小篆的平衡勻稱。象形文字形象生動,血肉豐滿,表現出自然的凝聚力和人為的裝飾美,大膽奇特的想像力和隨勢而立的結體型態,使它具備了飛動瀟灑的形態。  價值與評價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為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之譽,現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中華民國國寶。    郭沫若評《毛公鼎》:「銘全體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此於宣王之時爲宜」,並譽...

賞析|書法評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附錄《毛公鼎》原文、翻譯、意涵)

一、工藝美學 甲骨文   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龜甲和動物的骨頭上,筆畫很細,不可能出現墨團類的肥筆,並且換向也很難圓轉自如,一般都只好重新起筆,寫成方折的形體。保存許多象形字,有些字還帶有圖畫的性質。「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圓筆、肥筆極少,方筆、瘦筆多見。大部分字結字較瘦,體勢略顯修長。刀筆偏硬朗,導致筆畫外沿較乾淨。筆畫的兩頭尖,中間粗,筆與筆的交合處無刻意的「焊點」。 顯得剛勁有力,富有刀筆味。  金文   金文主要是用範模澆鑄的,因此即使筆畫寫得很細,澆鑄出來也成倍地變粗,並且能出現肥筆,轉折處也過度圓渾,不帶稜角。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文化價值  甲骨文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凶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緻。目前出土龜甲獸骨上的記載,舉凡干支曆法、信仰神祇、戰爭紀錄,及與日常生活有關祈雨祈晴、祭祖、生產、畋獵等之占卜,數量繁多,為考究商代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資料。  金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三、工藝製造流程  甲骨文   甲骨文(包括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的承載物自然是龜甲和獸骨,製作手法主要是契刻,當然也有先書後刻的,有些出土的甲骨板上只有墨跡,並未契刻就是有力的證明。  金文   金文是工匠先將字以刀刻於金屬器的范模上,待其澆灌鑄成後,字的形體自然顯得圓粗,有如餅乾置入烤箱烤前與出爐後的膨脹對比之感。  四、工具 甲骨文 書寫工具:刀(材質不明),有的先以毛筆(材質不明)書寫再契刻  材料:龜甲、獸骨(通常是牛或鹿的肩胛骨) 金文 書寫工具:刀(金屬材質,刃應比用...

賞析|書法評介:褚遂良及其書法藝術

(圖片取自網路) 一、生平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稱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褚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他書法的結構、間架的骨力,明顯受歐體的影響。《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頌他為「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張懷瓘《書斷》讚褚遂良書云︰『祖述右軍,其書甚得媚趣,若瑤台青瑣,育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增華綽約。』米芾在《續書評》中也云︰「遂良書多法,或學鐘公之體, 而古雅絕俗;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餘。至於章、草之間,婉美華麗,皆妙品之尤者也。」   傳世的墨跡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他還臨摹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二、作品    《雁塔聖教序》楷中帶行,較為流暢,其結體略顯寬疏方闊,運筆時動作繁複變化多端,動感特別強烈,不僅轉折、提鉤處時時可見停駐按壓的動作,橫畫的部分也有弧線高低起伏的變化。整體書風繁複多樣,清代書評家評此為美麗女子,風姿綽約。此碑為褚遂良代表作,用筆清瘦勁健,方圓向背,剛柔相濟,一筆三過,曲中求直,又間以隸書筆意,富有節奏美。結體則疏朗舒展而中宮緊密,奇正相變,俯仰顧盼,風姿綽約而又溫雅自然。秦文錦曾評日︰『褚登善書如羅綺嬋娟,神態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絲,萬文韶能將轉折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名碑之冠。』    《孟法師碑》此碑書體合歐(陽詢)、虞(世南)為一體,既汲取了歐書剛健險勁的運筆,又融和著虞書典雅寬舒的結體,字形顯得更為方正端麗,行筆之際增加了頓挫起伏的變化,有些字並參入隸書的體勢,具有六朝碑刻古雅凝重的意韻,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    《倪寬贊》傳為褚遂良書。宋趙孟堅謂︰「容夷婉暢,是河南晚年書。」此帖用筆,與褚遂良的《孟法師碑》不同,最明顯的是帶有隸法的用筆特征,尤其是有的橫畫收筆,向上拋出,化隸法而入楷體,別開生面。方圓並用,自然容與,問或參以草意,顧盼有情,剛健婀娜,有鐘王之遺意,也有歐陽詢的氣息,是學習臨摹的優秀範本。  三、用筆特...

賞析|書法評介:北魏「龍門四品」(《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兼簡介「龍門二十品」魏碑體

前言:   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有多達三千六百餘件造像題記,這些石像(佛像)及題記,據考證約出自北魏時期,石碑上的書法具有某種文藝美學特色,但又稍有不同。清人黃易最早在龍門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四品」,即《始平公造像記》(又稱比丘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又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又稱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是北魏時期的書法藝術瑰寶。   後人又將龍門石窟現存較完整的石碑全數拓下,成為「龍門二十品」,並將此種風格書法專名為「魏碑體」,反映北魏書法藝術的風格,為北魏書法的代表作。(上述歸結自網路資料,圖片取自網路。)   以下以「龍門四品」為例,分別簡介其筆法、美學風格等特色。 《始平公造像記》 筆法    起筆以側勢切入之方式揮毫而就,收筆斬釘截鐵,同取方勢,意如絕岸。結體上進而採取「斜畫緊結」之勢,內收外放,上緊下松。具體縱觀每個字大多以中上部為重心,重心緊收,進而字體下部遇有橫畫或撇捺的用筆時多展現異常舒展大方,與上部的緊結形成鮮明對比。   其筆法方挺峻利,斬釘截鐵。康有為稱「龍門二十品」為「方筆之極軌」,點畫棱角分明, 而撇、捺、鉤、挑的出鋒,又使其點畫鋒芒外顯。此碑的橫、豎粗細變化不大,少有誇張之筆,且粗壯有力。點畫之間排列緊密,有「密不透風」之感。點畫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縈帶、呼應、承接等關係,給人一種雄強之氣。點畫形態和諧統一並注重變化多姿運筆上,筆方意圓,筆毫盡力鋪開,以豐腴沉猛線條為特色。  美學風格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太和二十二年(495)九月刻。使用正書,陽刻,共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此碑慣書用寫大字之勢寫小字,拓的極開,每字團的極密,處處給人一種見縫插針之感,筆劃逾多逾有緊實之氣,用筆之精細越能體現出來。放者頗具神韻,收者筆力內藏,正者氣宇軒昂,敧者姿態萬千。一反南朝靡弱,研美書風,開創了北碑方筆之典型。    《始平公造像記》傳承了漢魏以來多數書法作品所具有的質樸雄強之風,更加強烈地表現出北魏鮮卑民族威武強悍的時代精神和游牧生活的豪放性格,不為前人成規所束縛,得天然之美,變化多端,厚重古雅,美不勝收。  《魏靈藏造像記》 筆法    起筆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

賞析|書法評介:大字摩崖石刻《瘞鶴銘》,兼談黃庭堅

(《瘞鶴銘》紙拓本,圖片取自網路。) 簡介    《瘞鶴銘》為大字摩崖之作,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原刻於鎮江焦山西側的臨江崖壁上,但約在唐代後期原碑墜落江中,直到清‧康熙年間才派人至江中打撈,得殘石五方,現存93字(其中還有11字不全),但其原作者以及現存殘石是否即為原碑,仍有待考證。    在書法史上,北有《石門銘》,南有《瘞鶴銘》,被稱為「南北二銘」,《瘞鶴銘》因此被公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幅大字,成為歷代書家作為書法學習的重要範本,在寶墨軒碑林中被譽為是「碑中之王」。  黃庭堅與瘞鶴銘    在眾多書法家中,黃庭堅對《瘞鶴銘》最為推崇。如他曾說過:「《瘞鶴銘》者,大字之祖也。」以及「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痴凍蠅」等話,而黃庭堅的書法即得力於《瘞鶴銘》,清人康有為曾評黃庭堅的書法:「宋人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出於《鶴銘》而加新理,則以篆筆為之,吾目之曰『行篆』。」    在康有為看來,黃庭堅書法之神韻絕俗,全在能得《瘞鶴銘》之法而出新,如黃庭堅對於大字獨特的審美品評標準:遒勁、肥瘦、骨肉、結密等,這些特徵都在《瘞鶴銘》中有完美的體現,也難怪黃山谷會對《瘞鶴銘》有如此崇高的評價了。值得一提的是,黃庭堅始終認為《瘞鶴銘》的作者為王羲之,是由於《瘞鶴銘》中「勢若飛動」、「瘦健滑拔」的特點恰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兄弟)書法相符,因此藉由黃庭堅對《瘞鶴銘》的讚賞,也可看出他與二王書法的書學理念是一致的。    此外,從精神層面來看,黃庭堅的書學理念,既有追求韻致和禪味的書​​學觀,也有追求自然脫俗的道家書學觀,恰和《瘞鶴銘》所反映的道家的精神追求相統一。筆意古樸,骨骼疏雋,恬淡沖和的特色,深具道家風骨,而從其銘文內容來看,也頗為深刻地反映了道家思想。  筆法風格    蔡君謨曾於《衍極注》中提到《瘞鶴銘》中字體受時代書體風格演變的影響:「《瘞鶴文》,非逸少字,東漢末多善書,惟隸最盛,至於晉、魏之分,南北差異,鍾、王楷法,為世所尚。元、魏間盡習隸法。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瘞鶴文》有楷隸筆,當是隋代書。」    除上述之外,此碑中字體厚重高古,蕭疏淡遠。因照著原文就崖書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雷同,參差錯落而有奇趣。既於字...

小記|郵政博物館臺北館、城南藝事

(圖片取自網路) 郵政博物館 【參觀資訊】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45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09:00~17:00(16:30前須入場;週一、國定假日休館) 票價: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學生證、團體、假日65歲以上長者)、免費票(6歲以下兒童、身心障礙及1名陪同者、平日65歲以上長者……)   誤打誤撞下,來到郵政博物館,但收穫卻是滿滿。在五樓的郵票歷史館裡,各個年代的國內以及國外郵票陳列在眼前,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但仔細一看,便可以看見各年代不同的郵票主題,其實都與該年代的歷史息息相關,其中也不乏許多郵票都具有在地的中華文化特色,像是各縣市的地標、台灣特有種鳥類、水果……,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古畫與清代刺繡系列,將古代的中國畫作縮放在小小的一張郵票中,更顯得其精緻,而刺繡系列除了展現圖畫及線條美感外,還在郵票上加上與其他郵票不同的質料、增添特別的觸感,可惜這些郵票都展覽在展示櫃中,沒辦法有更近距離的接觸。另外,五樓還珍藏了一些「郵票之最」:最古老的郵票、最貴的郵票……即使是我這個郵票的門外漢,看了也覺得很值得!除了這些郵票外,館內其實也展示了郵票製作的機器與過程,小小的一張郵票,其實製作過程並不簡單、或可以說是很繁雜,鋼板的打樣、郵票的印製、比對色差、郵票旁的鋸齒邊框……都是經過重重的校對與檢查才得來的。小小的一張郵票、總放在信封右上角不起眼的位置,但它卻是經過這麼多過程才產生,並擔任信件傳遞的關鍵角色,有時甚至透過信封上不同的郵票主題,就能表達不同的象徵與情意。    而在三樓的郵政歷史館,可以看到各國不同的郵政文化,不難發現,在其他國家的郵局人員,其實給人比較多專業、嚴肅的感覺,郵局的標誌較為端正、工整,在制服上也較為講究,以深色為主,傳達一種穩重、專業的氣氛;然而,臺灣的郵局給人卻是一種比較親切、便利的感覺,衣服以較為鮮亮的綠色呈現,在招牌上也較為輕盈、不那麼有壓力。經過了郵政博物館的巡禮,我發覺平常在生活中不會注意的郵局與郵票,其實藏有許多有趣的小細節,也讓我對郵政人員產生更深的尊重與感謝!  城南藝事 【參觀資訊】 官方臉書: 城南藝事 地點不定(皆在臺北市),為有一定展期的街頭展覽,與文化、文字、藝術、懷舊主題相關,力求復古與創新的結合。   一開始來到「城南藝事」,其實不會覺得有什麼太特別的地方,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