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猛龍碑》與《鄭文公碑》都是北魏著名的碑刻,據考究,兩碑刻成時間相近,但書體結構和風格卻頗有不同, 以下以兩碑為例,分別簡介其筆法、美學風格等特色。 《張猛龍碑》 筆法特色 《 張猛龍碑》中大致有方點、圓點、捺點三種,其典型的點法形象就是三角形,宜善用頓藏之筆法技巧。誠如衛夫人所言:「點如高峰墜石」,方點要以切筆入紙,果斷且不失厚重,圓筆則力求氣象渾穆,筆法奇逸。 1. 橫畫 《張猛龍碑》往往每字都有一主橫畫,運筆過程中往往經過側筆取勢、中鋒頓挫、收筆含藏三個階段,起收筆或方或圓,氣象萬千。其它如字之結構的短橫,亦視整體橫畫之搭配而粗細自如,富於變化。 2. 豎畫 豎畫起筆亦是點畫的延伸,切翻下行之後中鋒行筆即是一豎。豎畫注重的是行筆中實,筆力貫串,其收筆有垂露、懸針之別,垂露者行筆至尾端略帶回鋒,懸針之法則中鋒用筆至尾端出鋒,行筆中段處宜留意線條之粗細變化。 3. 撇畫 撇畫仍為點畫的延伸,直寫為豎,斜寫為撇,入筆一樣切翻,只是中鋒向左下運行,臨習的同時宜仔細觀察各撇畫之特色,並非一味由粗至細之線條,宜把握「變態之正宗」一語而富予變化。 4. 捺畫 捺筆之寫法,把握用筆自然之原則,行筆至頓點處重壓,旋即緩緩輕收,自能一氣呵成,毋須過度刻畫其外形,一切以自然為依歸。 5. 鉤畫 側鋒起筆後轉中鋒,至轉折處中鋒稍頓再轉側鋒,這樣用筆的轉換,亦當留意一氣呵成,氣脈連貫。 6. 折筆 轉折處是橫豎兩筆劃的自然銜接,有自然轉折一氣呵成之筆法,亦有橫畫書寫至轉折點再重新起筆側勢重壓急收,形成風格強烈之折角,隨著結字多變故險中出奇。 結體特色 《 張猛龍碑》結體多取左傾之側勢,然往往透過捺筆或右側轉折處之強調而達平衡之效果,故意態奇逸,可謂險中求正的典範,與《爨龍顏碑》、《靈廟碑陰》、《暉福寺》、《石門銘》、《鄭文公》等,同為隸楷之極則。 1.左傾取勢,險中求正 《張猛龍碑》字之結體往往左傾取勢,左放右收,字形風格既舒展又緊湊。故左右兩部分組成之字往往右邊大於左邊,看似奇崛,然實為平衡之效果,可謂寄寓險中求正的變化。 2.重心上移,下盤寬博 《...
一、用筆特徵與風格 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並能集唐楷之大成,開創新風格,影響後世學書者之研習方向,如唐後各大書法家,無不自顏起步,而有成就。真卿碑刻佳品如《多寶塔》、《麻姑仙壇記》、《李元靖碑》、《顏勤禮》與《顏氏家廟碑》,均能顯現真卿筆法。大致說來,顏字體態端莊,雍容大方,舒展開濶,疏密適當,結構 停勾,剛柔並濟,避讓得體,筆力健壯,頓挫分明。 分析顏字簡單來說,他的點圓渾厚實而富力感,如墜石落地,落筆藏鋒,也就是略頓後即收鋒,顯得飽滿圓聚而有力,骨力內容以免臃腫。顏字的點姿態頗多,或仰或俯,或向或背,隨字異形,生動而穩重,且用筆靈活。顏字豎畫如拉弓弦,曲中見直,粗厚得勢,筋力豐滿,尤多向勢環抱乃能圓潤。顏字撇捺,是撇厲捺重,大氣磅礡,撇如斷劍截牛肉,俐落挺拔,捺多一波三折,起筆先逆鋒朝上仰,瞬即向下行筆,形成一折,中段後而下,稍粗重為二折,出捺按筆舖毫,然後逐漸側鋒,且戰且走,造成雁尾顯示特徵。 顏字的折與鈎亦獨具一格,轉折先重頓或斷筆意連,鈎 畫則蓄勢趯提,沈著老練。 顏字法體,平正中求險峻,既筆意相連,亦筆斷意連,力求古樸莊嚴,遒 勁豪宕。 顏體的結構特徵,一是豁達端莊,正面示人;二是寬博大方,雍容華茂;總之,顏體宣有「雄」、「健」、「秀」的特徵,即雄在氣概上,健在用筆上,秀在變化上。臨摹時,如果忽視這些特徵而一味追求粗壯,就難以得到顏書的真髓。 其用筆方圓兼備,以圓筆為主,用筆雜揉篆籀,外圓內方。其大字如《東方朔像贊》與《金天王廟題名》,莊偉、俊拔,其風格圓渾清雄。汪中曾云:「魯公之書,照耀寰宇,其人則忠憤浩然,其字則堅實樸厚,學其為人,學其書藝,二者都不偏廢。」 顏體風格亦有所轉變。 中期:剛健雄厚,大氣磅礡。 成熟期:凝重深沉,雄肆其外,秀穆其內,其筆畫圓勁渾厚,改「緊結」為平正的「寬結」。 其 學書歷程為: 學褚遂良的書法→得筆法於張旭→擺脫初唐書法。 二、美學理念 周鳳五曾云顏真卿的書法「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法之外。」 三、歷代評論 清‧萬經在《分隸偶存》中評其「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效之右。」 清‧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評:「字覆爾雅超逸,可為百世楷模,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