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輯一 青春倒數.關於詩 進入三十歲的前三十天…… 在作者進入三十歲的前一個月,描寫他從以前到現在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也是本書最主要的部分。三十篇散文,每篇都是不同的主題、青春回憶,唯一的共同點是,無論是什麼故事,最後都導向同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林達陽藉由探討什麼是「詩」,將他內心意識意象化、情節化,讓讀者感受到他在文學創作的路上孤獨求索的苦悶,還有藏在細碎文字當中的青春瑣事。 詩是有意的迷糊。世界充滿煙霧,詩是我一直在乎霧裡的某種人情世故。 一隻水鳥慢條斯理拍著翅膀,快速掠過河面。我們必須慢慢去過那些恆常急迫的生活。 如果青春是一座孤島,詩就是那些反覆擁抱孤島的海浪。我想,現在我可以回答妳的問題了。詩人像是什麼呢?如果仔細聽,詩人應該要像是--或者應該就要是海風裡那個對妳說話的聲音。 園遊會是那種永恆的夕陽,美的理想狀態,以善與快樂為名,我們一次次去嘗試不可能的事,一次次以為自己這回能更靠近一點。但關於詩,園遊會只是一次教學演示,我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費盡心思,但願能讓妳多了解一點。 輯二 渴望重覆之樹 如果可以重覆活在那些美好的回憶裡,多好。 渴望回到過去、再一次擁有,可是人生是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本輯內收錄的都是不能重來的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的生離死別。回到過去,真的好嗎?會不會那些我們所自以為的美好的回憶,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我又一次賭氣地從路旁的地磚霍地站了起來,暗暗立下一個自以為無比堅定的決心:總有一天我也要變成高大堅強、有志有為的大人,變成守護者,變成愛並得別人當然最好是眾人的愛,變成力量,變成蓄涵著閃電的雲霧,變成詩,而且是最好的。總有一天我一定要。雖然最後未必就真變成你我想像的那樣,也雖然,變過去以後,很可能就再也變不回來了。 輯三 學院牆 在花蓮的那些日子…… 本輯寫的是作者在學時的回憶,特別是在花蓮念研究所的時期,畢業前畢業後,短短的時間,卻出現好多不一樣。明明才剛畢業,新生就一波一波的湧入,更迭沒有盡頭,而自己已經被推到學生身分之外。「冬天裡的暖日子不是永遠的。陽光再好,總是下起大雨的時候。」有些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永遠改變了。唯一不變的只剩下被太陽曬得暖烘烘的花東縱谷……。 四下無人,即使打著傘行走其上,仍無法不被淋得濕透。但抬頭去看,不論誰都能訝異的發現也許是風向的緣故,道旁新砌起的學院之牆,竟仍完全...
一、用筆特徵 歐陽詢書法遠承魏、晉,在六朝樸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他用筆從古隸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轉摺處幹淨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爲森嚴的氣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書的特色可用「險勁」二字來概括。 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唐人評為:「若草裡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爲「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 二、美學結構 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歐體字比顏、柳、褚體略長,豎畫挺直,折角峻利;浮鵝彎鈎略向右上方帶出,猶存隸書遺意,更可視為是歐體的特徵;其用筆平緩徐行,既不像褚體之富於提按、斜曲,也不像顏體和柳體之偏重藏鋒、迴筆,所以顯得特別安穩。 結字則以端正為原則,不但整個字安排得極為穩妥,連字中的每 一個局部也都十分停當,達到了結構美的極致表現。 舉九成宮醴泉銘為例: 結構:平正、嚴謹、舒朗、不偏不倚,被宋朝人推譽為「楷法極則」。潘伯鷹稱此碑:「其位置輕重,不能絲毫移易,一字一畫,都成為後世模範,影響之大,不下於王羲之《蘭亭序》」。 外形:(一)狹長,即高度大於寬度,形成一種黃金比例之美。(二)中宮緊湊,即內部緊嚴,外部舒展。(三)抑左揚右,即全字外形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左高右低的梯形狀,形成一種具有側面、動態,三度空間的美感。(四)取背意,即對立的兩豎畫,絕大都數是取背意。 三、對後代影響 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而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另外,他所創「歐陽詢八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