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我想念我自己》 莉莎.潔諾娃著:我在,故我思

我想念我自己

  莉莎.潔諾娃是位知名的神經科學研究者,本書是她根據病人與自身看診經驗寫出來的第一本書,希望讓大家了解罹患失智症的病人極為難熬的心境轉變。
  本書描述一位任職於哈佛大學的教授,愛麗絲‧赫蘭,她原是位人人稱羨的成功女性,看似生活完美無缺的她,在一次慢跑回家的途中霎時迷失了方向,經診斷後才發現她得了罕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逐漸惡化的病情不停奪走她的記憶及思緒,然而,患病的她卻也找到新的方式去愛、去珍惜。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鉅細靡遺的描述書中主角愛麗絲在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從一位不管做什麼事都力求完美、才智過人的女性,到最後連人的基本技能都無法用意識控制的過程。曾經,擔任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更是全球舉足輕重的語言學家的她,是這麼健康、自信而無人可及,她熟知任何一篇和語言相關的學術論文,過往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她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然而,一個罕見的疾病來得又快又急,悲劇性的降臨在她身上。當她發現自己似乎和平常不對勁時,她選擇逃避。原來,很多事情不是看不見,而是只選擇自己想看到的。但隨著愈趨嚴重的徵兆一一湧現,她再也無法繼續欺瞞自己,醫生給了她一個無情的審判:她得了早發性失智症,而治療這種病症的藥物只能減緩,並不能阻止病情的惡化。

  即使反覆讀過多次書裡的情節,我仍無法真正體會愛麗絲當下聽到這個訊息的椎心刺骨,短期的事件會逐漸記不住、惡化的病情不停攫走她記憶中的吉光片羽、未來她將無法控制自己的感知及思緒……。笛卡兒曾說過:「我思,故我在。」但如果一個人明明活著,卻不能記住和思考任何事情,我們還是原本的自己嗎?會不會,我們只是一具空有靈魂、沒有自我及任何尊嚴的軀體?猶如從作高空自由落體,明明拚命的想活著卻發現自己不停的往下墜,止不住的墮落伴隨著失落佔據整個心頭──可怕的是自己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乾脆的重跌在地面。

  書中最讓我關心的另一位人物,是愛麗絲的丈夫約翰。他不像其他類似情節的書中主角的另一半那樣體貼,在得知自己妻子患有此疾病後,也沒有給予妻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在書的中後段,當愛麗絲已經病入膏肓、可能即將在自己生活數十年的家中完結自己的餘生時,他甚至自私的打算帶著妻子接下在紐約的新工作。雖然在其他家人和旁人的眼中,他現實固執、只把自己的事業放在第一位,但事實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愛著愛麗絲。好幾次獨自潸然淚下,深陷在不可置信與無力感的悲傷中不可自拔,他沉默的接受卻也抗拒著這個事實。每當愛麗絲服藥時,他總會別過頭,因為他不想看著自己最心愛的妻子得忍受這種每天被藥物控制的痛楚。直到最後,他還是以繁忙的工作、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為由,迴避著裸裎坦蕩面對愛麗絲的病情,他無法親眼看著自己深愛的女人,一天一天遺忘深愛她的自己;他無法接受他和妻子現今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的等待失去,等到有一天她忘了她是誰。

  而愛麗絲的三個兒女在得知媽媽得了失智症,並知道自己晚年也可能得到相同疾病時,比起自己的身體健康,更擔心母親身體狀況的場景,也使我感動的無法自勝。什麼事情都只想到自己的大姐安娜、滿心只有研究和女友的湯姆、為了追求想當演員的夢想而不惜和媽媽大吵一架的麗蒂亞,即使是這三位以自我為第一優先的兄弟姐妹,家人仍遠比自己重要。

  在時間的洪流裡,我們不斷在一面名為「人生」的峭壁上攀爬,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攀上最高峰,卻忽略了與最親近的家人的情感交流才是更為重要的事。原本家人該是自己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怎麼最後反倒成了牽絆,爭吵和冷戰竟變為彼此溝通的唯一方式?對家人的存在過於習以為常,以至於我們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珍惜和愛。

  愛麗絲與麗蒂亞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兩人因是否上大學而意見不合,見了面不是說沒幾句話就是立即惡言相向,多次的爭執使彼此之前的隔閡及裂痕愈來愈深。直到得知母親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麗蒂亞才發覺自己遠比想像中還要愛著母親、這總是不了解他的頑固母親,而那些對她不友善的話語原來出自是出自母親血濃於水的關愛與擔憂。最後,她還是上了大學,就算媽媽早已忘了她的名字,就算媽媽可能明天就再也想不起她是誰。

  疾病未必是一種全然毀滅,它也可以是一次機會和救贖。原本可能因彼此疏離而分崩離析的家庭,竟因愛麗絲患病後以另一種方式再一次緊緊相依,家人間曲折含蓄的隔閡和歉疚,全數轉為對愛麗絲無私的關心,不再閃躲的親情顯得直接而動人。也許,失去能讓一個人變得勇敢些。

  這是一篇關於失去與得到的故事,「我想念我自己。」原來最該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連自己都忘了自己方才想念的是誰、甚至忘了自己是不是還活著的時候。幾十年來的過去像座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雕好的沙堡,卻被一陣襲來的浪易如反掌的夷平。失憶真能抹滅的了一個人的存在嗎?不,不是的,她只是以另一種姿態勇敢的活著,那是愛。

書名:《我想念我自己》(原名:《Still Alice》)
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
譯者:穆卓芸譯
出版社:遠流出版

撰文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推薦指數★★(5/5)

  假如你和愛麗絲一樣罹患罕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你最想記住的最後一件事是什麼?
  若天神給了我們阿茲海默症和癌症兩個選擇,我們一定要選擇罹患其中一項疾病,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如果你也對本書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賞析|〈商人婦〉(1921) 許地山著(超完整論文級賞析!)

本文著作權為文字方塊所有,嚴禁抄襲! 壹、敘事手法與故事背景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名字、職業及背景均未明說,從小說開頭旁人提及的袁世凱做皇帝、歐戰等事件,可推測故事應發生在1910年代中後。在從印度經新加波、開往廈門的郵輪上,「我」在船上注意到一位帶著孩子的印度婦人,裝束雖是印度的打扮,可行為舉止卻不像。在偶然的攀談,才知道這位婦人原是中國人,經過戲劇性的人生轉變,丈夫在異地另娶他人、她則被變賣到印度作他人之妾……。   小說中巧妙使用插敘法連結兩個不同的時空,故事在主角惜官的娓娓道來的回憶中隨之開展。敘事觀點雖皆是第一人稱,卻也因應情節而轉變,由「我」轉至惜官自述,最後再回到「我」,交代故事的後續:惜官牽掛的故鄉、母親,早已物非人非。而帶著小孩的她,真能在新加坡找到前夫?當初拐騙並賣掉惜官的人,究竟是前夫還是新娶的小妾?可惜「我」與惜官不過是在船上短暫交談的同鄉人(都來自唐山),旅途結束,仍舊得過回各自的人生。惜官到了新加坡後將過得如何?或許那是「我」無從得知的另一段故事了。   本篇小說「第一人稱」搭配「夾敘」的敘事手法,再加上作者極其淺近的用詞,縮短了文學作品與讀者間的距離感,讀來彷彿身歷其境,彷彿也跟著「我」一同經歷惜官的前半生。此外,當惜官口述自己離奇的遭遇時,作者卻以淡泊的口吻與筆觸呈現整篇故事,頗令人玩味。   民國初期,不僅是臺灣、中國,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惜官被隻身前往他鄉的丈夫背叛,甚至還被變賣;嫁給富商阿戶耶後,又面臨其他小妾為了財產爭鬥的虐待與冷言冷語。由此可揭露出亂世下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人情的疏離,甚至是六親不認。   一路上,惜官雖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人,但壞人總比好人多,原先不識字、見識低的惜官在受苦難的過程則沒有絲毫怨言,靠著「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底分別」之信仰,度過了一切聽來悲慘的遭遇。奇妙的是,這樣的一種無教派的虔誠信念,對應到西方、東南亞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宗教觀,竟都說得過去且遙相呼應。 貳、故事情節概述   惜官是一位來自福建鴻漸的農村婦女。十年前,丈夫林蔭喬因賭博而輸得精光,被迫關閉賴以為生的糖舖。惜官為此典當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丈夫籌措旅費,送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重新發展。沒想到,發達後的林蔭喬竟從此再無聞問,沒有兌現臨走前對妻子的承諾

閱讀心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合著:延宕滿足=成功?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譯者:張國儀 讀後心得:   故事從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開始,約四到六歲的孩童被單獨帶到一間房間,接著大人進來,在桌上放了一塊棉花糖,若在大人離開後的十五分鐘內,小孩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他回來後,會再給小孩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酬賞。而故事中的成功企業家沛辛先生,就是當初能熬過十五分鐘的其中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