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我想念我自己》 莉莎.潔諾娃著:我在,故我思

我想念我自己

  莉莎.潔諾娃是位知名的神經科學研究者,本書是她根據病人與自身看診經驗寫出來的第一本書,希望讓大家了解罹患失智症的病人極為難熬的心境轉變。
  本書描述一位任職於哈佛大學的教授,愛麗絲‧赫蘭,她原是位人人稱羨的成功女性,看似生活完美無缺的她,在一次慢跑回家的途中霎時迷失了方向,經診斷後才發現她得了罕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逐漸惡化的病情不停奪走她的記憶及思緒,然而,患病的她卻也找到新的方式去愛、去珍惜。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鉅細靡遺的描述書中主角愛麗絲在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從一位不管做什麼事都力求完美、才智過人的女性,到最後連人的基本技能都無法用意識控制的過程。曾經,擔任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更是全球舉足輕重的語言學家的她,是這麼健康、自信而無人可及,她熟知任何一篇和語言相關的學術論文,過往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她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然而,一個罕見的疾病來得又快又急,悲劇性的降臨在她身上。當她發現自己似乎和平常不對勁時,她選擇逃避。原來,很多事情不是看不見,而是只選擇自己想看到的。但隨著愈趨嚴重的徵兆一一湧現,她再也無法繼續欺瞞自己,醫生給了她一個無情的審判:她得了早發性失智症,而治療這種病症的藥物只能減緩,並不能阻止病情的惡化。

  即使反覆讀過多次書裡的情節,我仍無法真正體會愛麗絲當下聽到這個訊息的椎心刺骨,短期的事件會逐漸記不住、惡化的病情不停攫走她記憶中的吉光片羽、未來她將無法控制自己的感知及思緒……。笛卡兒曾說過:「我思,故我在。」但如果一個人明明活著,卻不能記住和思考任何事情,我們還是原本的自己嗎?會不會,我們只是一具空有靈魂、沒有自我及任何尊嚴的軀體?猶如從作高空自由落體,明明拚命的想活著卻發現自己不停的往下墜,止不住的墮落伴隨著失落佔據整個心頭──可怕的是自己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乾脆的重跌在地面。

  書中最讓我關心的另一位人物,是愛麗絲的丈夫約翰。他不像其他類似情節的書中主角的另一半那樣體貼,在得知自己妻子患有此疾病後,也沒有給予妻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在書的中後段,當愛麗絲已經病入膏肓、可能即將在自己生活數十年的家中完結自己的餘生時,他甚至自私的打算帶著妻子接下在紐約的新工作。雖然在其他家人和旁人的眼中,他現實固執、只把自己的事業放在第一位,但事實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愛著愛麗絲。好幾次獨自潸然淚下,深陷在不可置信與無力感的悲傷中不可自拔,他沉默的接受卻也抗拒著這個事實。每當愛麗絲服藥時,他總會別過頭,因為他不想看著自己最心愛的妻子得忍受這種每天被藥物控制的痛楚。直到最後,他還是以繁忙的工作、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為由,迴避著裸裎坦蕩面對愛麗絲的病情,他無法親眼看著自己深愛的女人,一天一天遺忘深愛她的自己;他無法接受他和妻子現今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的等待失去,等到有一天她忘了她是誰。

  而愛麗絲的三個兒女在得知媽媽得了失智症,並知道自己晚年也可能得到相同疾病時,比起自己的身體健康,更擔心母親身體狀況的場景,也使我感動的無法自勝。什麼事情都只想到自己的大姐安娜、滿心只有研究和女友的湯姆、為了追求想當演員的夢想而不惜和媽媽大吵一架的麗蒂亞,即使是這三位以自我為第一優先的兄弟姐妹,家人仍遠比自己重要。

  在時間的洪流裡,我們不斷在一面名為「人生」的峭壁上攀爬,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攀上最高峰,卻忽略了與最親近的家人的情感交流才是更為重要的事。原本家人該是自己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怎麼最後反倒成了牽絆,爭吵和冷戰竟變為彼此溝通的唯一方式?對家人的存在過於習以為常,以至於我們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珍惜和愛。

  愛麗絲與麗蒂亞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兩人因是否上大學而意見不合,見了面不是說沒幾句話就是立即惡言相向,多次的爭執使彼此之前的隔閡及裂痕愈來愈深。直到得知母親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麗蒂亞才發覺自己遠比想像中還要愛著母親、這總是不了解他的頑固母親,而那些對她不友善的話語原來出自是出自母親血濃於水的關愛與擔憂。最後,她還是上了大學,就算媽媽早已忘了她的名字,就算媽媽可能明天就再也想不起她是誰。

  疾病未必是一種全然毀滅,它也可以是一次機會和救贖。原本可能因彼此疏離而分崩離析的家庭,竟因愛麗絲患病後以另一種方式再一次緊緊相依,家人間曲折含蓄的隔閡和歉疚,全數轉為對愛麗絲無私的關心,不再閃躲的親情顯得直接而動人。也許,失去能讓一個人變得勇敢些。

  這是一篇關於失去與得到的故事,「我想念我自己。」原來最該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連自己都忘了自己方才想念的是誰、甚至忘了自己是不是還活著的時候。幾十年來的過去像座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雕好的沙堡,卻被一陣襲來的浪易如反掌的夷平。失憶真能抹滅的了一個人的存在嗎?不,不是的,她只是以另一種姿態勇敢的活著,那是愛。

書名:《我想念我自己》(原名:《Still Alice》)
作者: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
譯者:穆卓芸譯
出版社:遠流出版

撰文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

推薦指數★★(5/5)

  假如你和愛麗絲一樣罹患罕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你最想記住的最後一件事是什麼?
  若天神給了我們阿茲海默症和癌症兩個選擇,我們一定要選擇罹患其中一項疾病,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如果你也對本書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只要一分鐘》 原田舞葉著

讀後心得:   本書描述一位時尚雜誌的編輯藍,在一次偶然的採訪機會,看到三個月大、即將因賣不出去而被送到屠宰場的黃金獵犬里拉,便毅然決然的收養,並和男友一起照顧牠,直至最後里拉死亡的過程。   書中的女主角藍就像現代社會的許多都會女性,工作與愛情矛盾衝突,未來究竟是要安於現狀,還是積極在職場中往上爬?看似穩定卻暫時不會有結果的愛情,到底該繼續或該分開?種種的不確定使得找不到感情歸屬的她們,多半都會養狗或寵物來當作自己的心靈依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主人是牠們生活的全部,孩子般的心靈將全心全意都投注在主人身上。就像是故事中的里拉,就算生病了,每天也要蹲在門口等主人回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里拉仍像以前那樣,期盼著藍會趕回來,可惜這最後一次的等待,並沒有等到牠最想見的人。就在藍趕回來的十分鐘前,里拉去世了。   看著書中的情節發展,我為里拉和藍兩人相處的溫馨情節而笑,卻也為了里拉罹癌後的劇情發展大哭。我沒有養過寵物,很多時候我也想不透為什麼主人對寵物的感情可以這麼深,但透過本書的傳達,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藍和里拉間那從一開始雙方對上眼就再也無法切斷的感情。   在藍無法忍受因為飼養里拉而造成生活上的各種不便,而希望里拉從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時,我深深替里拉感到心疼,動物是無辜的,既然我們當初願意飼養牠們,就應該顧慮到之後的後果,而不是當自己厭了煩了,就把過錯推到寵物身上。當我們抱怨著寵物帶給生活的不便時,牠們仍在家裡等著我們,那至死不變的專一和忠實。最後,藍這個無心的詛咒成真了,看著她為了里拉放棄工作、甚至硬撐著不麻煩前男友,自己為了里拉到處奔波,我真的很感動,里拉教會了藍學會獨立、堅強,讓她了解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相信她們在一起的最後那段時光,一定留下許多比以往更深刻、更歷久彌堅的回憶。被愛,是件幸福的事,只是我們往往都只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只要一分鐘」,再一些些時間就好,看到書的最末,我不爭氣的為藍未能見到里拉最後一面而再度留下眼淚,但正因為留下遺憾,才讓過去的回憶更美好。會的,有一天,當藍仰望天空,她會發現,里拉還是像以前那樣,在天上用純粹的眼神凝視著她,而她,會以釋懷的、帶著開心的淚的笑容,回以微笑。 書名:《只要一分鐘》 作者:原田舞葉(Maha Harada) 譯者:王蘊潔譯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

賞析|書法評介:北魏「龍門四品」(《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兼簡介「龍門二十品」魏碑體

前言:   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有多達三千六百餘件造像題記,這些石像(佛像)及題記,據考證約出自北魏時期,石碑上的書法具有某種文藝美學特色,但又稍有不同。清人黃易最早在龍門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四品」,即《始平公造像記》(又稱比丘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又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又稱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是北魏時期的書法藝術瑰寶。   後人又將龍門石窟現存較完整的石碑全數拓下,成為「龍門二十品」,並將此種風格書法專名為「魏碑體」,反映北魏書法藝術的風格,為北魏書法的代表作。(上述歸結自網路資料,圖片取自網路。)   以下以「龍門四品」為例,分別簡介其筆法、美學風格等特色。 《始平公造像記》 筆法    起筆以側勢切入之方式揮毫而就,收筆斬釘截鐵,同取方勢,意如絕岸。結體上進而採取「斜畫緊結」之勢,內收外放,上緊下松。具體縱觀每個字大多以中上部為重心,重心緊收,進而字體下部遇有橫畫或撇捺的用筆時多展現異常舒展大方,與上部的緊結形成鮮明對比。   其筆法方挺峻利,斬釘截鐵。康有為稱「龍門二十品」為「方筆之極軌」,點畫棱角分明, 而撇、捺、鉤、挑的出鋒,又使其點畫鋒芒外顯。此碑的橫、豎粗細變化不大,少有誇張之筆,且粗壯有力。點畫之間排列緊密,有「密不透風」之感。點畫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縈帶、呼應、承接等關係,給人一種雄強之氣。點畫形態和諧統一並注重變化多姿運筆上,筆方意圓,筆毫盡力鋪開,以豐腴沉猛線條為特色。  美學風格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太和二十二年(495)九月刻。使用正書,陽刻,共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此碑慣書用寫大字之勢寫小字,拓的極開,每字團的極密,處處給人一種見縫插針之感,筆劃逾多逾有緊實之氣,用筆之精細越能體現出來。放者頗具神韻,收者筆力內藏,正者氣宇軒昂,敧者姿態萬千。一反南朝靡弱,研美書風,開創了北碑方筆之典型。    《始平公造像記》傳承了漢魏以來多數書法作品所具有的質樸雄強之風,更加強烈地表現出北魏鮮卑民族威武強悍的時代精神和游牧生活的豪放性格,不為前人成規所束縛,得天然之美,變化多端,厚重古雅,美不勝收。  《魏靈藏造像記》 筆法    起筆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