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心得|《我可能不會愛你》原創劇本 徐譽庭編劇

我可能不會愛你

分享者:方塊酥(小漾)
本站樂果:http://wordsblock.blogspot.tw/
書名:《我可能不會愛你》原創劇本
編劇:徐譽庭

讀後心得:

  「我可能不會愛你」是一部關於都會愛情的偶像劇,如今看了劇本書,除了讓我常常想起戲裡的場景外,也愈能讓我細細品嘗其中文字的精奧,這也是少數連台詞都能像是一部小說的偶像劇。男女之間,真的能有純友誼嗎?這個問題,一直有人持著不同態度與正反評價的看法,但這一部戲讓我跳脫這個問題,因為,男女之間,可以是敵人、可以是純友誼、也可以是情人。誰說一個人只能另一個人的生活裡扮演一種角色呢?劇中的李大仁讓我們看見他既扮演著程又青的敵對、又是朋友、傾聽者,最後甚至是守護者的角色,他們之間的情感,不只有愛情,還包括了友情、甚至完全能卸下心防的親情。


  程又青,一個年過三十的新時代女性,從小就有著不服輸的個性,高中時期因擔任班長,與身為副班長的李大仁成為敵對,那還是個男女分成兩大陣營的年代,每次看到這些片段,我總想起小學時我們與座位旁的人用粉筆畫清界線的有趣回憶,為什麼學生時期的我們,總要彼此保持距離、壁壘分明呢?或許是師長的觀念潛入、或許是社會的不開放不允許、或許是……,但我想說的是,有時候,這種敵對其實也算是另類的朋友吧,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相處。

  我很感動程又青一路走來都能有李大仁默默的守護,不激烈也不會有壓力,就只是一個靜靜聽自己抱怨生活中所有瑣事的傾聽者,可以理所當然的依賴他的人。就像朋友一樣,不需要有其他情侶基於禮貌上或擔心對方對自己觀感不佳的拘束、不自在,舒舒服服的做自己,不遠不近的安全距離反而讓他們更貼近彼此、更了解彼此,也正因為如此,最後一集有個情節一直讓我很深刻,又青和大仁結婚後有次大吵架,又青因而憤怒離家出走,接著打了手機給李大仁,像是昔日的朋友聊天一樣,她居然向李大仁抱怨自己的老公不上進太容易滿足。夫妻和朋友,如此衝突卻又和諧的關係,才是兩個人之所以會如此深愛彼此的原因。

  而這一部戲也不只描述愛情,像是親情的描繪也讓我覺得百般真實,有些真心話就是說不出來的彆扭,以及父母疼愛子女的心情,都讓我備感溫馨。劇中也有許多關於「初老」的劇情真的讓我覺得很貼近事實,還有關於性向的探討、在職場上應該要有的態度、親戚的好處與壞處……,每個環節都很精確也很切中事實。看完了這本劇本書,我又再度迷上的程又青的「做自己」,或許會引來某些身邊的人的討厭與反感,但她就是這樣的人,不管別人怎麼評價卻還是堅持自己想走的路的程又青。

推薦指數★★★★★ (5/5)

  從首播到現在,這齣劇已經過了五年。最近又在電視上偶然看到重播,內心滿滿的回憶,就這麼又跟著沉下去四刷。五年前,心裡好佩服又青的「做自己」,三十歲,是「初老」,也是另一段人生的全新開始,開始懂得自己要什麼、學會討好自己,處事圓融、越來越得體的外表之下,還能藏著好久以前那位驕縱年輕的小女孩;五年後,身邊的人對這部戲的評價,當時讚揚「輕熟女」、女權抬頭的風尚頗有和緩之勢,反而檢討大仁「工具人」、女權是否抬頭過頭的風氣越來越高。即使褒貶不一,提的卻都還是同一齣戲,該說是這部戲走得太前面嗎?帶起了一些流行,在男女戀愛觀以外,還能有對於整體社會性別對立的反思。不管如何,藉這部戲討論其他嚴肅的延伸議題之餘,其實大家都是大仁和又青,或者,更精準地說,皆是十八歲時那對同一班的班長、副班長。這輩子,男生女生、正副班長、單身結婚與否、社會地位誰高誰低......,這些議題,想是爭不完了。

再一次追一部戲、一本小說,縱使想法、觀念早已不同,心中卻還是記得當初的悸動,這就是我看《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感覺。拋開那些沒有答案、無止盡的性別議論,誰說男生一定要是李大仁、女生一定要變成程又青?好不容易有一部戲鼓勵我們跳出框架,難道我們又該因為這部戲跳進另一個模板嗎?如果是我,我想有李大仁的溫柔體貼、也想要有程又青的伶俐機靈,卻不想再復刻主角任何一人。就像是又青某一集所說:「我要用我自己的包包,裝我自己的故事。」人生如戲,我也想將自己化身成一隻筆,在人生的空白頁上,寫下自己的編劇,上演我自己的故事。共勉之。:)

如果你也對本書有共鳴,歡迎回應,留下你的心得唷!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讀後心得:   本書描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民,在戰亂與詭譎的國際情勢中,做出不同選擇的血淚與掙扎。文化與自身國家認同,雖是一個無形的價值觀,但它卻造就了不同時代人民的不同人生與命運,緊緊牽引著我們。在日治時期,我們沒有選擇自身文化的自由,故事中,有人選擇投入皇民化運動當日本人,有人心繫著對岸的中國,而大多數人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慌亂的自我放逐,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野草,只能隨波逐流,被時局、被高壓的統治、被教育非自願的往前推移,不知該飄向何處……,然而,卻很少看見有人堅持臺灣的本土意識。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遊記|臺北.政治大學後山 政大櫻花季:奼紫嫣紅開遍,春日最終賞櫻私房景點,不能錯過!(更新2025花況)

方塊酥推薦! 2025政大櫻花季,賞櫻限定 ! 地點:政大後山 | 花期:每年二月下旬~四月上旬(前後可能差個半個月) 2025最新花況 :2月中開始盛開綻放中!2月中~2月底滿開最好看!3月中前快來!!! 轉眼間春天都已經快要過啦!如果你和酥酥一樣,都錯過了之前的賞櫻景點, 不要擔心! 政大還有櫻花 !!! 而且就在二月底~三月中旬後才慢慢盛開!這真是太好了!

閱讀心得|《Q&A》 維卡斯.史瓦盧普著:十二道難題,一段人生

讀後心得:   《Q&A》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生命旅程,我們隨著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乘坐人生的雲霄飛車,有時高潮迭起,使我們的視線離不開書;有時椎心刺骨的文字牽引我們的情緒,在心裡替羅摩及其他同樣遭遇殘酷逆境的人流淚、不捨。在深夜裡,我時而平靜時而激昂的讀完書裡的每一字每一句,此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有多幸福。闔上了書,我知道此書會在內心帶給我從未有的波盪,雖然,我還是笑不出來。「夠幸福了。還抱怨些什麼呢?」我對自己輕聲說。   作者真實的描寫友情、親情、愛情、背叛、絕望、孤獨還有貧窮,讓我看到真正的人性。即使是一個善良的人,也可能迫於現實生活的壓力,變得自私或做一些我們認為是「醜惡」或「骯髒」的事,例如:偷竊、撿拾垃圾來吃、成為妓女、殺人……。我相信他們也不願意做這些事,但有時,連最基本的溫飽和尊嚴都無法擁有的他們,為了掙錢,為了生存,為了繼續活下去,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書裡的十二個故事,是羅摩從小到大的十二則記憶,有提摩西神父、他和好友薩里姆一起逃出販童的魔爪、他們曾經迷戀的電影明星阿曼‧阿里、差點被爸爸非禮的古蒂雅、他深深迷戀的妓女……,種種的悲慘經歷幫助他順利答對十二道問題,但在題目的背後,誰又能知道他之所以能答對,是因為這些痛苦、不堪的記憶,讓他想忘都忘不了呢?就如後來當了律師的古蒂雅對羅摩說的:「關鍵就在這裡,畢竟,益智比賽並非考驗知識,而是考驗記憶的比賽。」   進入了書中的世界,聽著羅摩緩緩訴說著一則一則關於他成長的故事,我發現其中也包含了印度及其他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國家的各式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卻不僅僅只有十二道而已:棄養孩子、同性戀、戀童癖、家暴、販賣兒童、貧民窟、偷竊、賄賂……。這些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但可惜的是,不管是印度或是同樣發生這些事情的國家,政府始終沒有提出較具體方法來改善,而我們這些人民,似乎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一波一波的新聞,漸漸的習慣淡忘甚至忽視這些事,如同羅摩的房東曾對他說的:「做一個合乎體統的孟買人,就是閉起你的眼睛、耳朵、嘴巴,你就會過的像我一樣快樂。」多麼諷刺的一句話啊!但我們不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做同樣的事嗎?「人身之疾與國政之失,皆發始於微末,若能防微杜漸,以治未然,或治病從淺中始,則身安國富,否則病禍不遠。」我想我們都應該在事情尚未失控前來改善或抑制這些問題,以免最後釀成更大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