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我和我的小鬼們》(The Class)(2009):第二個父母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片名:《我和我的小鬼們》 | 臺灣區代理發行:前景娛樂
導演:羅宏.康特 (Laurent Cantet)

本影評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此片呈現中、西方校園中迥然不同的教育情境。在臺灣,中學的學生多是不敢發言,正值狂飆風暴期,內心當然叛逆且蠢蠢欲動,卻卻不敢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於是青少年常常會產生壓抑又扭曲的心理。然而,在電影中,初中的「小鬼們」上課時激辯對峙、爭相舉手發言,並屢屢挑戰師長底線,勇於懷疑教學內容,甚至還大方懷疑劇中主角佛杭蘇瓦的性傾向。還好,老師也不是省油的燈,總能機智的在教育現場用言語機鋒、詼諧幽默與學生應對,並能在一團混亂、不受控的教室裡,保有自己的步調,循序漸進的引導、鼓勵學生發言,啟動老師與學生間平等多元的對話空間,顛覆東方傳統「老師教、學生聽」的單向權威式教導。

  「乖、不乖、一點都不乖、這個學生要多注意……」在影片的一開始,新進的菜鳥教師佛杭蘇瓦在自我介紹完畢之後,便有資深的老師向前,指著學生名單,向佛杭蘇瓦一個一個點出學生的名字:他們是什麼族群、在學校的學業成績、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經濟、與他們「乖不乖」。原來,許多老師在與學生碰面前,已經為學生貼好一張一張的「標籤」,當老師走進教室,教師不免對學生已經有些先入為主的眼光,甚至可能還會有「他們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了」的刻板印象,暗暗為每個學生加上不同的「標準」。在臺灣,老師也會先接觸到學生的個人資料與家庭狀況,確實,這是輔導的基本概念,「了解學生狀況」對教師而言,也是很重要且必要的一環。然而,該如何在「了解學生狀況」與避免為學生「貼標籤」間取得平衡,是我看完本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老師了解或探詢學生的隱私,對他們真的是好的嗎?當我們對學生有了既定的印象後,我們又該如何防止對學生有刻板的標準(例如:這個學生國文不錯,每次考試至少要有90分;這個學生是隔代教養又家境清寒,因此對他不要有過多的要求;這個班成績普遍不佳,教學時應盡量教授基本概念就好,升學時也盡量鼓勵他們往技職路前進……),才不會限制每位學生的發展?表面上看起來的「因材施教」,會不會反而忽視了學生的潛能?

  課堂裡的對話無疑是本片的主軸,在這間巴黎的中學,課堂就像是辯論大雜燴的現場,學生的疑問、對老師教學方法的質疑、違抗老師的指令的聲音此起彼落。一整堂課下來,能上到多少進度已無從知曉,比起教學本身,佛杭蘇瓦更艱難的任務,是要不停的面對這些學生的提問,並提供一個他們滿意的答案。我們可以看到,最終的結果是佛杭蘇瓦應接不暇,太想要顧到每位學生的想法,卻什麼也顧不到,當老師的回答無法達到學生的需求,否定老師的聲浪就越來越大,甚至不惜做出公然人身攻擊,如:「他們說馬罕老師愛男生。」在此,言語管教已剩薄弱的制約力(甚至可說是蕩然無存),對自主意識漸強的青少年來說,他們也想成為大人,「少數服從多數」,為何多數的他們,必須聽從少數(即老師)的指令與學校莫名其妙的規則?而另一方面,老師們看到學生的不服從,除佛杭蘇瓦外,竟只是覺得他們「無藥可救」,冷眼旁觀,也不尋求其他積極做法,這讓我看到部分資深老師的倦勤,或許對他們來說,「教導」僅變為工作的義務,而非教育的熱情與責任。每人的成長歷程,都曾經經歷青少年內心的矛盾,當老師面對青少年的異樣與叛逆,除了檢討他們的行為以外,更重要的應是思考自己對他們做了什麼,以及是否還有需要改進的空間。

  而片中對於學生們心理的描繪,是讓我最震驚且認為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自畫像」作業時,小鬼們依然不改「唱反調」的本色,認為「有些事寫出來很丟臉」、「只有上學、吃飯和睡覺」、「我寫的不會和《安妮日記》一樣多采多姿」,其中,最一針見血的莫過於這一句:「你不是真正想了解我們。」在教育制度中,新任老師總會有一種一廂情願的、理想化的教育熱情,認為除了教育之外,我們還必須輔導他們的生活,並且肩負起督導他們各種行為的責任,就像是他們「第二個父母」一般。我們會認為「每個學生都是我的孩子、我愛每個學生」,但每位老師需要教導的學生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常常有心有餘力不足的情形呈現,甚至隨著年資漸長,教師的熱情也被慢慢磨盡。於是,像是「自畫像」這種老師想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作業,也難怪在學生眼裡,也只是老師為了交代、做做樣子而不得不生的無聊作業。然而,若老師能夠一直保持對學生的熱情,和佛杭蘇瓦一樣,用心看完每一份作業,並公開鼓勵做得好的同學,我相信對學生來說一定是最有效的增強,或許一份作業就能改變他們。

  此外,本劇的戲劇高潮,露易莎和艾絲坦兩位班級,將期末討論學生分數與評語的校務會議結果,引起學生不滿,其中更有一句評語,使班上的黑人學生蘇勒曼認為老師羞辱了他。而佛杭蘇瓦因惱羞成怒,將砲火轉向兩名班代,「輕賤」兩字脫口而出,女班代們認為法語老師罵她們「賤」,既失了老師尊嚴也不可原諒,而蘇勒曼也因為情緒失控發飆,而被扭送到校長室,引起軒然大波。此件事件凸顯出教師的無奈與教育的現實面,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地雷」,無論是家庭問題、種族問題、學業問題或是老師的言語皆然,學生有許多問題,是即使老師們知道,但學校也無力處理的,老師並沒有能力解決學生的所有問題,我們更因該清楚自己所扮演之教育功能的「界線」,若承諾學生承擔我們所無法負荷的責任,對教師、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二度傷害。最後,學期結束,蘇勒曼是否能夠繼續留在學校?佛杭蘇瓦是否會因此事引發的學生抗議而離開教育界?導演並沒有給我們答案,反之以老師、同學一起踢球比賽作為此電影的結束,雖然許多同學覺得故事結束的太突然,但我個人認為,這正是老師與青少年學生間既衝突疏離,而有時又親近如朋友般的尷尬關係寫照。無論結果如何,下學期依然會再來,就算事情圓滿解決,教師與學生的矛盾依舊會持續下去。

這是我大學某堂課於課堂上合法播放的一部電影,
看完一整個欲罷不能,除了期末規定繳交的作業外,
又寫了這篇洋洋灑灑的心得想分享給教授及大家 ^____^

結局是開放式結局(是說都已經是2009的電影了,所以爆雷應該沒關係吧XD)
一開始看完其實有點不知其所以然,
後來經過教授的解釋以及在網路上找一些心得後,
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都在影評裡了!

大家可以看看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樣,
有任何意見都歡迎在下方回應給我喔!!!我很需要大家的回應啊QQ


留言

本週熱門

閱讀心得|《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著:倒下吧!心牆與偏執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讓高牆倒下吧》 作者:李家同 本書大意及讀後心得皆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本書大意:   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悄悄或不經意的築起一道深長的高牆。牆內的人雖安樂,卻因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有,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牆外是煉獄般的非人生活,被隔離在牆外的他們得靠著乞討或撿拾垃圾來維生。平時沒有食物吃,就只能多喝水溝裡的汙水暫時填飽肚子,也因此衍生許多疾病,大多得病的患者都無法逃過病魔的襲擊。   作者李家同透過此書來告誡正處於牆內的我們,貧窮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想像的仍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總是不願面對事情最不堪的一面,寧願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無虞的生活,卻因這種想法而忽略了許多貧民們正咬緊牙根和生命拔河,用僅剩的力氣力爭生存的權利。

閱讀心得|《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米奇.艾爾邦著:因為值得,所以活著

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不免發出疑問:「如果我也死了,在天堂上,我會遇到哪五個人?」會是同樣對我嚴厲而寡言的父親,還是溫柔貌美的愛人?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那數以萬計與我擦肩的其中一位?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 遇見他們,你才真正活過。」短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意義。我們之所以每天會和這麼多的人相遇、邂逅、錯過,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牽引著其他人的生命,參與著其他人的人生。正如書裡的藍膚人所說:「我們所有的人,彼此之間都有關聯。你沒辦法讓一個生命單獨存在,就像你沒辦法把一陣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不斷重疊的人生故事,猶如河床底下的石頭,重複堆疊、彼此砥礪,接受命運的沖刷。有時,兩個不同的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激盪出一則新的詩篇,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吧,因為有緣,所以相遇、相愛、甚至憎恨;因為有緣,所以生命互相交錯。   「死亡不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在艾迪遇到的五個人中,有他在軍中的長官、他深愛的妻子、沒有印象的陌生人,甚至還有被她活活燒死的小女孩。在這五人當中,令我最難忘的便是小女孩塔拉。因為艾迪剛從敵軍的俘虜重獲自由,他需要一個激烈的平反來平衡他所受過的折磨和侮辱,便自私且冷酷的燒光這片半年來被禁錮嚴刑的地方。但他卻直到熊熊烈火席捲小屋後才發現,有一位無辜的小女孩正蹲坐在裡面,她正等待著她的母親,卻被無情的大火活活燒死。   為了平復心裡的忿恨,而犧牲了一位剛來到人世間不久的小女孩,多麼殘忍無常的遭遇啊!但塔拉卻在天堂找到屬於她的世界,一座充滿溪水、孩童的遊樂河岸。最後,當艾迪因為救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意外致死時,拉著他上天堂的,正是當初被火燒得焦爛的她。而幸運獲救的小女孩,又繼續過著另一段人生。或許,在天堂上,我們又重新回憶了一次我們的一生,又經歷了一次愛與恨,但這一次,我們學會了寬恕,怨恨就像一把彎曲的刀,看似在報復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唯有愛能化解一切的誤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幸福。   俗話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在書中,艾迪一直很埋怨自己終其一生都只能擔任遊樂園維修員,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文不值,甚至不應該活著,但透過塔拉的開導後,不僅讓他也讓我們發現,每個人都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馬克.李維著

讀後心得:   這是一本單純平實、卻又讓人沉醉其中的奇幻與愛情類小說,書中主角沒有名字,全書只用「我」字來代稱主角。故事主角自小時候就受到同儕排擠、嘲弄,老師的對待也顯得偏袒,從一開始的被欺負、曖昧卻不敢說出口的暗戀,到後來決定為自己挺身而出,當選班上班長,並認識忘年之交工友先生,與最要好的忘朋友馬克……。看到這裡,我不禁為主角在如此幼小的年紀,就必須承擔這麼多風風雨雨而感到同情。在什麼都還不懂的人生階段,就被迫接受這麼多的變異、離散,我們不得不成長、不變得堅強。

閱讀心得|《回憶當鋪》 吉野万理子著:隱形的紀念

分享者:小漾(方塊酥) 本站樂果:  書名:《回憶當鋪》 作者:吉野万理子 譯者:林冠汾 本書讀後心得為自撰,請勿複製或抄襲! 讀後心得:   本書是一本青春又帶有一些奇幻成分的日本小說,一位身分成謎的女魔法師,在鯨崎小鎮靠近海濱處的小島,經營一間神祕的「回憶當鋪」。這是鎮上小孩,青少年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拉緊彼此的口風,捍衛住小孩獨有的、不被大人知道的最後一塊禁地。在這裡,小孩典當回憶,魔法師就會依回憶的有趣程度、精采與否而兌換不定的價格,然而,一旦過了二十歲,小孩仍未回來當舖贖回回憶,這些記憶片段,將一縷一縷,化作一顆一顆沉在海底、點綴海洋的海星……。

閱讀心得|《Q&A》 維卡斯.史瓦盧普著:十二道難題,一段人生

讀後心得:   《Q&A》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生命旅程,我們隨著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乘坐人生的雲霄飛車,有時高潮迭起,使我們的視線離不開書;有時椎心刺骨的文字牽引我們的情緒,在心裡替羅摩及其他同樣遭遇殘酷逆境的人流淚、不捨。在深夜裡,我時而平靜時而激昂的讀完書裡的每一字每一句,此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有多幸福。闔上了書,我知道此書會在內心帶給我從未有的波盪,雖然,我還是笑不出來。「夠幸福了。還抱怨些什麼呢?」我對自己輕聲說。   作者真實的描寫友情、親情、愛情、背叛、絕望、孤獨還有貧窮,讓我看到真正的人性。即使是一個善良的人,也可能迫於現實生活的壓力,變得自私或做一些我們認為是「醜惡」或「骯髒」的事,例如:偷竊、撿拾垃圾來吃、成為妓女、殺人……。我相信他們也不願意做這些事,但有時,連最基本的溫飽和尊嚴都無法擁有的他們,為了掙錢,為了生存,為了繼續活下去,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書裡的十二個故事,是羅摩從小到大的十二則記憶,有提摩西神父、他和好友薩里姆一起逃出販童的魔爪、他們曾經迷戀的電影明星阿曼‧阿里、差點被爸爸非禮的古蒂雅、他深深迷戀的妓女……,種種的悲慘經歷幫助他順利答對十二道問題,但在題目的背後,誰又能知道他之所以能答對,是因為這些痛苦、不堪的記憶,讓他想忘都忘不了呢?就如後來當了律師的古蒂雅對羅摩說的:「關鍵就在這裡,畢竟,益智比賽並非考驗知識,而是考驗記憶的比賽。」   進入了書中的世界,聽著羅摩緩緩訴說著一則一則關於他成長的故事,我發現其中也包含了印度及其他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國家的各式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卻不僅僅只有十二道而已:棄養孩子、同性戀、戀童癖、家暴、販賣兒童、貧民窟、偷竊、賄賂……。這些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但可惜的是,不管是印度或是同樣發生這些事情的國家,政府始終沒有提出較具體方法來改善,而我們這些人民,似乎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一波一波的新聞,漸漸的習慣淡忘甚至忽視這些事,如同羅摩的房東曾對他說的:「做一個合乎體統的孟買人,就是閉起你的眼睛、耳朵、嘴巴,你就會過的像我一樣快樂。」多麼諷刺的一句話啊!但我們不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做同樣的事嗎?「人身之疾與國政之失,皆發始於微末,若能防微杜漸,以治未然,或治病從淺中始,則身安國富,否則病禍不遠。」我想我們都應該在事情尚未失控前來改善或抑制這些問題,以免最後釀成更大卻
︿